-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宓日记中郭沫若形象
吴宓日记中的郭沫若形象 吴宓与郭沫若,是两种类型的人物。常人眼中,两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郭沫若是新文学、新文化的支持者,是时代的弄潮儿,是狂飙突进的一个人,是知识分子,也是政治活动家。吴宓是传统型文人,在文化和文学上持保守的态度,不喜政治,不愿意参加任何政治活动。终其一生,两人并无实际往来。可有意味的是,无直接交往并不代表两人无“交集”。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人民共和国时期,郭沫若的文学影响力及其在文艺、政治领域的辐射力,有时是吴宓回避不了的。特别是在1949年后的特殊时空境遇中,吴宓与郭沫若的“距离”愈远,两人的“交集”反而越多。吴宓日记中都留下了相关记载。那么,吴宓的日记记载了与郭沫若的哪些“交集”?呈现了一个怎样的郭沫若形象?吴宓对郭沫若的印象到底如何呢? 一、民国时期的“郭沫若” 民国前期,两人分属不同的文学阵营。吴宓曾将郭沫若的创造社视为对手,但彼此之间并无直接对辩及论争。进入抗战后,吴宓专注于大学校园,而郭沫若则用力于救亡图存、争取民权等各种政治、社会事务。两人的“活法”不同,交叉点很少。《吴宓日记》(1910-1948)仅发现3条与郭沫若相关的记载: 1940年1月15日:孙君为一壮勇而精细之少年,曾从郭沫若等助办政治宣传部事,身历晋鄂桂各战场,又曾至陕北,述其中情形甚详。又论及郁达夫与王映霞二人伉俪间本质之矛盾 1944年5月11日:行见流寇将起,而郭沫若著论乃盛赞李自成之“农民运动”。……呜呼,吾侪真不知死所。今日所得温饱安居,便是多享福分矣! 1948年9月12日:3-5乘汽车至中山大道(大智路口路北,对北平路)继诚烟号楼上新宅访曾昭正、章子仲夫妇。……述川大情形。似??由本性兀傲,不甚热心邀宓至川大任教。而钺且甚赞许白话及新文学,且佩郭沫若云! 第1条日记是吴宓与人闲聊时偶然提及郭沫若,无足轻重。第2条日记是吴宓对郭沫若在“流寇将起”的时势中竟然撰文“盛赞李自成”的不解与不满。体现的是两人观察社会问题时,立场与观点的巨大差异。第3条仍是与人谈话时的顺带涉及郭沫若,且是第三人眼中的郭沫若印象。但间接透露的是吴宓对白话及新文学的不赞许、对郭沫若的不以为然。3条记载确实偏少,但基本可以看出吴宓对郭沫若的不理解或生疏,留下的是一个有隔阂的郭沫若印象 二、共和国时期的“郭沫若” 1949年后,吴宓仍是大学教授,只不过避居西南,变为“教育工作者”,且是一个有待改造的旧知识分子。而郭沫若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文学、艺术、教育、文化、思想领域举足轻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标杆和旗手。在人民共和国语境下,吴宓必然遭遇郭沫若 据笔者的统计,从1954年到1973年,吴宓日记留下了总共38条有关郭沫若的记录(后文会逐一提到)。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牵涉范围广泛,信息量丰富:从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到学术论著,从有关郭沫若的生活琐事到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大事,从旁人对郭沫若的提及,到吴宓本人与郭沫若的直接“碰撞”。吴宓对郭沫若的关注、“阅读”和记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多方”郭沫若形象 (一)诗人郭沫若 1949年后,吴宓对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有较多的被动阅读,对茅盾的小说有较多的主动阅读。郭沫若也是新文学大家,但吴宓对郭沫若的诗歌、小说、戏剧的阅读少之又少。遍查《吴宓日记续编》,只找到1条关于诗歌的阅读记录 1964年4月17日,吴宓至西南师范学院(以下简称西师)中文系资料室求书“不得”,“乃至文科图书馆,以宓读书笔记付慰读,而宓读郭沫若《东风集》(一九五九冬,至一九六四岁初之诗)完。”吴宓是在“求书”而“不得”的情况下,乃读郭沫若的《东风集》。虽然读“完”,却无任何评价。这究竟为何呢? 郭沫若没有鲁迅那样的在文学上的绝对影响力和统治力,在1949年后也没有被摆上像鲁迅那么高的地位,不存在“被阅读”的状况,一也。郭沫若在民国时期与吴宓无直接“恩怨”,对吴宓来说,郭沫若的作品不存在像鲁迅作品那样,必须先去了解以之为自身辩护的出发点。因此,吴宓无主动阅读的动力,二也。郭沫若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散文,都缺少像茅盾作品那样对吴宓的艺术吸引力,三也 郭沫若首先是诗人,以诗成名,诗歌数量在其创作总数中所占比重最大。吴宓也是诗人,出版有《吴宓诗集》,及《余生随笔》《空轩诗话》等与诗歌有关的论著。诗人本应有心有灵犀的一面,或惺惺相惜之感。可惜两人分属新诗和旧诗两个不同阵营。吴宓对新诗素抱有成见。虽然自1930年代以来,他对新诗的看法已在调整,对白话诗也不是一味反对。进入1949年后,也是一再强调:“我反对的是不像诗的白话诗”(包含化解别人误解、免遭批判的动机在内)。但他即使接近新诗,更愿意接近的是徐志摩式的讲究格律和音乐美的新诗,而不是郭沫若式的天马行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