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身份认同——从启蒙到后现代的唤醒.pdf

译者的身份认同——从启蒙到后现代的唤醒.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译者的身份认同——从启蒙到后现代的唤醒

216 2012.02 译者的身份认同 ——从启蒙到后现代的唤醒 郭 敏 引 言 明建、田英指出,译者是两种文化的中介。但 这并不是说译者是文化中立者。他的文化身 翻译界对于译者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由来 份和文化取向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他的翻译 已久,著述颇丰。译者的主体性又与翻译的 选择、翻译方式等方面。王东风认为,不管我 主体紧密相关。传统的翻译观把译者对原作 们的愿望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 者的忠实与否视为衡量译作好坏的标准。译 就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来就不是 者被视为依附于原作者的文化寄生虫,被称 平等的。在这种交流之中,译者就像一个谈 为“舌人”、“媒婆”、“译匠”、“仆人”、“叛逆 判代表,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势力,因而他 者”、“戴着镣铐的舞者”、“文化搬运工”和 往往会对他的谈判对手,亦即拟从另一文化 “翻译机器”等。对译者的这些比喻,既在一 译入的文本,持有某种特定的态度。这种针 定程度上喻指了翻译的特点和困难,同时也 对出发文化的态度,或敬或鄙,反映了译者对 隐含了对翻译和译者的价值评判。 其所代表的文化地位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理 20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解,从而也是译者选择特定翻译策略的社会 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译学研究 语用根源。译者在翻译中对翻译策略的取舍 开辟了新的视角。韦努蒂提出“抵抗式”翻 体现了他对源语文化或译语文化的认同程 译,安托瓦纳·凡尔曼提出“走向译者”,埃 度。译者不得不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 斯卡皮强调译者主观意识的流露是一种“创 对自身的身份作选择,这是译者自身主体性 造性叛逆”。这些观点都反映了译者对其定 建构的一部分,其结果对翻译的质量产生决 位边缘化的忧虑和反思。 定性的影响。 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身份认同概念所关注的是“我是谁?从 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 何而来?到何处去?”的问题,其思想根源来 定社会文化的认同。在广泛的含义上,身份 自于西方本体论。身份认同观依随本体论的 认同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 流变,经历了三次大的裂变,形成了三种模 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 式,分别是以主体为中心的启蒙身份认同、以 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折磨。其显著特征可以 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身份认同和后现代去中心 概括为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的主体体验。 的集体身份认同。身份认同观可以为译者主 许多译者曾表达过类似的抉择经历,例如,查 体性的思考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万方数据 矸认NSLAllONS译林 翻译漫谈 217 个体身份认同的文化机构,但是他提出,译者 启蒙的个体身份认同’ 并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于原作者之外的个 体,译者的自我意识发展依赖于原作者的自 启蒙身份认同观产生于启蒙时代的历史 我意识。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译者相比起原 语境。在欧洲的中世纪和世界各国封建时 作者而言,还不是一个完全“纯思”和“独立” 期,不约而同的君权神授都表明主体性更多 的主体。施莱尔马赫把翻译中涉及到的三个 地属于神而不是人。直到16和17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