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仑头村 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明洪武年间黎氏先人自北方迁居于此。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数百年来陆续有“疍民”(水上人家)在此落脚安家。所以,在今天的四千多村民中,虽仍以黎姓为主,但零散的杂姓多达二千余个。 仑头村的布局严整,有三条横街(南约、中约、北约大街),十道纵巷。面向珠江的“南溟黎氏宗祠”构造精美,早在1993的11月即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广州市内部控制的文物保护单位”。 2、仑头村南溟黎公祠(必做题,5分) 仑头村南溟黎公祠建于清代,现已改建成为中华姓名博物馆。整座祠堂北靠小山南临珠江,左右共三路,中间有青云巷相隔,其中中路前后四进,气势恢宏。门上有“南溟黎公祠”石匾,上款记“光绪十七年 (按:公元1891年)重建”。门后有篆书“启我云兮”木匾。 要求:请在“南溟黎公祠”牌匾前合影,照片出现这字。 3、月江黎公书室(必做题,5分) 失落的历史,这书室的出处因由,已没法查找。这曾经的家塾,在以往一段时间,被改建成了“仑头茶楼”,现已恢复原状。 要求:请在“月江黎公书室”牌匾前合影,照片中出现这字。 4、国画大师黎雄才先生所书“仑头”村名(必做题,5分) 仑头村的老牌坊因为修路已经被拆掉。现在村名书写在一块大石头上。 要求:请在刻有“仑头”两字的大石头旁合影,照片出现这字。 5、仑头长堤(必做题,5分) 连接仑头码头的是一条三四百米的长堤,长堤旁,种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榕树。长堤上修有栈道,绿树成荫,设有不少长椅,方便村民休息。每隔二三米就有个缺口,缺口下面都有小码头,零散的疍民船在附近摇摆,远处的货轮数量不断增加,使这些小船看起来更加孤单和无助。 要求:请在仑头码头的蓝色“渡口”铁牌旁合影。 6、弥勒菩萨殿 弥勒菩萨殿里的弥勒菩萨身后刻有金刚经的经文。 7、仑头大队车缝服务组 很古旧的缝纫店,用的是老式的缝纫衣车,村民说,它在解放前就已经存在了。 二、深度发现题:(选做题) 1、仑头“黎氏祠南溟黎公祠仑头村黎氏祠中华图腾博物馆仑头村黎氏祠建于明代,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改建成为中华图腾博物馆,这座200多年历史的祠堂翻新改造一新。博物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上千件展品按照华夏图腾起源、姓氏图腾、家族图腾、生肖图腾和商标图腾等分区布置。风格独特的面谱和雕塑,精美雅致的瓷器和版画,造型各异的门神和神佛画像……在古色古香的祠堂里,琳琅满目。 图腾是人类族团姓氏所关联的某些物类或表征的图文标志,被运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姓氏、图画、旗帜和服饰等,其实都是一种图腾。如“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羊”为广州的图腾,国徽则是我们国家的图腾……仑头村南溟黎公祠—姓名博物馆南溟黎公祠在南郊新滘仑头乡。建于清代始建年代不晚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建。整座祠堂北靠小山南临珠江,左右共三路,中间有青云巷相隔,其中中路前后四进,气势恢宏。南溟黎公祠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左右3路占地1700平方米。门前有宽大的院落,院北侧为方柱石栏杆。中路前后4进,均为面阔3间,碌筒瓦面,蓝琉璃瓦剪边。头进有八宇影壁,进深2间,5架分中用3柱。石鼓分别雕龙和凤,梁架柁墩精雕人物,叉手、托脚雕鳌鱼形。木门为对开棋盘门,分上下两段,可各自开启,下段高1.63米。门上有“南溟黎公祠”石匾,上款记“光绪十七年 (按:公元1891年)重建”。门后有篆书“启我云兮”木匾。灰塑瓦脊当中一段为50年代重塑。第2进拜廊6架两柱卷棚顶,与第3进大堂之硬山顶成勾连搭,拜廊后檐与大堂前檐共用檐柱。用月梁,雕饰繁复,上有装饰性强的丁头拱。第3进面阔3间15米,进深4间13米,15架5柱,硬山顶。有署乾隆壬寅年 (乾隆四十七年即公1782年)的“润泽堂”木匣,楷书字体,端庄雄浑。据此可知本祠始建不晚于1782年。第4进面阔进深均3间,硬山顶,建在上4级台阶的台基上。山墙为红沙岩石脚。公祠现为仑头村委会使用。疍民,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呼。在中国的历史上,疍民是个特殊的群体,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古越族的后代,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关于这个特殊的群体,史料中有很多记载,其中最早的是南宋周去非撰写的《岭外代答》,内曰“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疍也。”可见疍民水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之前。再往后,黄佐的嘉靖《广东颁志》中有类似的说法:“疍户者,以舟楫为宅,捕鱼为业,或编蓬濒水而居”。至清朝,雍正皇帝在1729年发出的一个关于“疍”的上谕也有以下的描述:“粤东地方。四民之外,另有一种,名曰疍户,即瑶蛮之类。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通省河路,俱有疍船。生齿繁多,不可数计”。而对于疍家人的来历,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人类学家的说法是,疍家人是原居于陆地的汉人,秦朝时被官军所迫,逃入江海河上居住,以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