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探析

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探析 冯增俊* /second.asp?lb=国外道德教育研究article=2656 德育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殖民地时期,美国第一所公立学校——波士顿新英格兰城镇学校就将德育作为该校的教育目标之一。德育课程是建构美国中小学德育的核心,换句话说,美国的德育是通过课程模式加以组构而成的。美国中小学德育发展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洗礼,走过了由极盛喧闹的说教型德育到清静至隐的渗透型德育,再走向两者相融合而再度新兴的曲折历程,而德育课程也经历了相应的演变。本文仅对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做相应探讨。 一、?????????? 美国自拓荒殖民到建国以来,就非常重视德育,在积极拓疆殖业的历史发展中,学校德育也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其小学德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目主义课程模式形成与世俗德育体系建立 美国在拓荒之初,就重视德育,但基本上仍沿袭欧洲旧习,推行以教义灌输为主的宗教教育,开设宗教课,学习内容主要为宗教圣经、道德规范,历代君王治国训诫和古贤箴言及人生信条之类,学习方式为灌输教义和训诫和做礼拜等等。19世纪初美国推进公共教育运动,从1805年纽约市成立了公立学校联合会,[1] 到30年代麻省的公共教育狂飙行动,推进了美国教育的发展,但德育上并未有大的改观。道德教育主要由教会或家庭承担。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公立小学中开设了各种各样的道德教育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勤勉的、负责的公民和具有美德的人,采用艺术、史诗、讲故事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学习做人的品德。在德育方法上,强调培养个人道德行为和自我约束,通过练习来引导和强化学生的自制、负责、勤奋、诚实等美德,力诫不良品质。1836年,威廉·麦古费(Willian McGuffey)设计了一套道德教育教材,称为麦古费读本(McGyffey Readers),用它来教导学生学习那些社会公认的美德。该读本向学生描述简明易懂的、激励人心的、关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美德,诸如诚实、刻苦、善良等的故事。 60年代南北战争后全面推进的资本主义运动,促进了美国学校德育变革,逐步从宗教教育转向创建世俗德育体系。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建立起一个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德育体系,推行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念;二是重视国家法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全面贯彻合众国的政治主张,宣传国家政策和宪法等;三是培养为美利坚合众国服务的公民和时代精英;四是把宗教教育融入世俗德育体系之中,为国家发展服务。 与世俗德育的发展相适应,美国小学在继承传统德育过程中,逐渐发展起德目主义的德育课程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开设必要的道德及品德科目,讲解国家法规和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二是编写和设置系统课程,讲授各种社会美德和道德知识,例如裴斯泰洛齐的仁爱思想等;三是广泛使用直接法,德育主要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以说教,训诫、口号、誓言、信条、准则和例示、问答教学等方法向学生灌输古传的既定美德概念和具体的道德规范;四是建立系统的学校规章制度,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提倡世俗观念;五是进行宗教教育和参加例行的宗教活动。 为了配合这一德育课程模式的发展,这一时期美国各地都在精心编制了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和方法,并围绕着这些道德规范安排阅读、小组活动、俱乐部活动、课外活动、体育活动等,因此被后人称为“美德袋教育”。[2] 同时这时期美国还出版了大量的美德读本以供教学之需,如1903年肯塔州督学西迪编写的《良好行为手册》及后来出现的威廉姆·J·赫钦斯编写的《小学儿童道德准则》,而且还举办各种德育比赛,评选各种手册和德育设计,如后者的《小学儿童道德准则》就获得全美1916年德育研究会奖金5000美元的最高奖励。衣阿华州提供的德育方案也曾于1921年在全美德育研究会的竞赛中荣登榜首,设计者获得2万元奖金。并用品德表来量化评价学生,给遵守准则的学生戴“山姆大叔儿童俱乐部”徽章。1911年成立的“品格教育协会”(the Character Education Association)领导人是费尔柴德(Milton Fairchild),曾举行过多次全国性的讨论和竞赛,并制定了《儿童道德规范准则》(Children’ Morality Code),提出“十项正当生活的规则”:自我控制、身体健康、友善、失败而不气气馁、自立、责任心、可靠、诚实、良好的技艺和协作(或团队)精神。[3] 这种德育在20世纪初赢得了全美各州议会、州和市的校董会、私人慈善机构以及文化界的广泛支持。 第二阶段:走向全面主义德育课程模式与现代德育体系的生成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美国小学德育课程转向全面主义模式的阶段。自19世纪末起,美国在以电动机应用为先导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随之而来的实用主义运动的推动下,逐步创立现代教育体系。最重要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