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周扬译.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周扬译.pdf

·世界文学名著文库 · 安娜 ·卡 列 宁娜 (上) 〔俄〕列夫 ·托尔斯泰 著 周  扬 译 安娜 ·卡列宁娜  (上) 1 前  言 《安娜 ·卡列宁娜》是俄国文学中希世的瑰宝,也是世界 艺术宝库中璀璨夺 目的明珠。 小说中有两条平行的线索,当时有人说它没有 “建筑 术”,有人说它是 “两部小说”。作者委婉地拒绝了这些批评。 他说,该书结构之妙正在于圆拱衔接得天衣无缝—— 两条线 索有 “内在的联系”。对此众说纷纭。依我看,指的是有一个 统一的主题,即当时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带来的、作者所 认为的灾难性的后果:一方面是贵族受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在 家庭、婚姻等道德伦理观念方面发生激烈变化,卷首 “奥布 隆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一语有象征意义;另一方面是农 业受资本主义破坏,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也就是 列文说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以 安娜为中心的线索 (包括奥布隆斯基、卡列宁、弗龙斯基以 至谢尔巴茨基等家族)和列文的线索,分别表现了这两方面 的问题。 限于篇幅,下面只简单地谈谈男女两位主人公以及有关 创作艺术的点滴看法。 小说以安娜 ·卡列宁娜命名,她的形象在小说中确实居 于中心的位置。安娜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 2 安娜 ·卡列宁娜  (上) 实、端庄、聪慧,还有一个 “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可 是她遇人不淑,年轻时由姑母作主,嫁给一个头脑僵化、思 想保守、虚伪成性并且没有活人感情的官僚卡列宁。在婚后 八年间,她 曾努力去爱丈夫和儿子。而现在 由于 “世风 日 变”,婚姻 自由的思想激起了这个古井之水的波澜。与弗龙斯 基的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的追求。她要 “生活”,也就 是要爱情。她终于跨越了礼教的樊篱。作为已婚的端庄的妇 女,要跨出这一步,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勇气,虽则在当时 上流社会私通已司空见惯了。但她的勇气主要在于,不愿与 淫荡无耻的贵族妇女同流合污,不愿像她们那样长期欺骗丈 夫,毅然把暧昧的关系公开。这不啻向上流社会挑战,从而 不见容于上流社会,同时也受到卡列宁的残酷报复:既不答 应她离婚,又不让她亲近爱子。她徒然挣扎,曾为爱情而牺 牲母爱,可这爱情又成了镜花水月。她终于越来越深地陷入 悲剧的命运。 不过,虽说造成她的悲剧的是包括卡列宁、弗龙斯基在 内的上流社会,安娜作为悲剧人物,本身也不是没有 “过 错”;再说她的性格后来还发生了令人惋惜的变化。这位留里 克王室的后裔,受时代的洗礼而敢于为 “生活”而同社会抗 争,但她自己却未能完全挣脱旧思想意识的桎梏,她不仅一 再对卡列宁怀有负罪感,而且也不能割断同上流社会的血缘 关系,因此以见逐于它而感到无地自容。实际上她也没有真 正学会爱。同弗龙斯基的一见钟情,似乎因他慷慨好施,主 要却是倾心于他的仪表、风度,出于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的自 发要求,并不基于共同的思想感情。这种爱情是盲 目的,实 安娜 ·卡列宁娜  (上) 3 际上几乎全是情欲,而情欲是难以持久的。弗龙斯基初时为 了虚荣心而猎逐她,一度因安娜的真挚的爱而变得严肃专一, 但不久就因功名之心的蠕动而厌弃她。而安娜把爱情当作整 个生活,沉溺其中,要弗龙斯基与她朝夕厮守一起,甚至甘 为他的“无条件的奴隶”。于是她的精神品质渐渐失去了光彩。 为了重新唤起弗龙斯基的爱,竟不惜以姿色的魅力编织 “爱 情的网”,并且逐渐习惯于 “虚伪和欺骗的精神”。最后,她 的爱越来越 自私,以致在 “不满足”时变成了恨。不过,我 们不能因此而责备安娜,须知她生活在历史的转折时期。如 果说她同社会的外在矛盾,是由于新事物受旧事物压制,那 么,她自身的矛盾,则是新萌发的意识未能战胜根深蒂固的 旧意识。何况当时能代替旧的道德观念的新观念尚未形成。因 此可以说,她身上集中了时代的各种矛盾。她的自杀,从主 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对弗龙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 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无法克服,从 而无可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