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助理医师红宝书.0001.pdf
医学全在线
A-PDF Split DEMO : Purchase from www.A-PDF.com to remove the watermark
一单元 常见症状与体征 (一)
总论:发热、咳嗽与咯痰、咯血、紫绀(发绀)、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变化等症
状和体征总计38 个,主要掌握这些症状和体征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临床
意义。
第一节 发热
【考纲要求】发热概念、发生机制、常见原因 (感染性、非感染性)、临床表现 (发热
的分度、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常见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考点纵览】发热的原因通常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以前者多见;掌
握发热的临床分度;发热的临床经过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热
型分六型,各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不同疾病发热伴随不同症状。
1、 概念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
范围 (腋温37℃,口腔温度37.3℃、肛温37.7℃),称为发热。
2、发生机制
发热的原因很多,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但基本发病环节已比较清楚 (图5-3)。
(1)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分为外源性致热源和内源性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如病原微生物 (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
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其特点为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需
通过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EP。
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由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所释放
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 (IL-1)、肿瘤坏死因子 (TNF)、干扰素 (IFN)和
白细胞介素-6 (IL-6)等细胞因子,这是目前已明确的四种主要 EP,其特点为 通过血脑
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2)非致热源所致: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
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2006-3-032.不直接通过体温调节中枢,需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的致热源是
医学全在线
A. 肿瘤坏死因子
B.嗜酸性粒细胞
C.病原微生物
D.干扰素
E. 白介素-1
答案:C
解析;病原微生物不直接作用体温中枢,而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内致热源作用体温中枢
引起发热。
48.[真题]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的是
A.病原体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B.病原体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C.白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D.白细胞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E.白细胞及病原体产生的代谢产物
答案:C
解析:白细胞致热原属于内源性致热源,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3、常见原因:感染性、非感染性
以感染性发热多见。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感染,均 引起发
热。
(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慢性心力衰竭,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也称中枢性发热,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
颅内压增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等。
4、 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1)发热的临床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发热程度分为:
低热: 体温为37.3℃~38℃。
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
高热: 体温为39.1℃~41℃。
超高热: 体温为41℃以上。
协和习题2. 中度发热的口腔温度是
A 37~37.2℃
B 37.3~38℃
C 38.1~39℃
D 39.1~41℃
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