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心理学研究,促进中国心理科学繁荣.pdfVIP

加强民族心理学研究,促进中国心理科学繁荣.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强民族心理学研究,促进中国心理科学繁荣.pdf

加强民族心理学研究,促进中国心理科学繁荣——民族心理学专栏前言(三) 参考文献 本杰明·李·沃尔夫.(2001).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戴桂斌.(1988).略论民族心理.青海社会科学,(1),86–90. 费孝通.(2006).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顾海根,岑国桢,李伯黍.(1987).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心理科 学,20,1–6. 顾海根,岑国桢,李伯黍.(1991).行为责任判断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心理发展与教 育,24,1–6. 韩世辉,张逸凡.(2012).自我概念心理表征的文化神经科学研究.心理科学进 展,20,633–640. 韩忠太,傅金兰.(1992).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斱法.贵州民族研究,(2),134–140. 韩忠太,傅金芝.(1992).民族心理调查与研究――基诺族.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英]凯·米尔顿.(2007).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2006a).结构人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2006b).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李恭忠.(2011). “江湖”:中国文化的另一个视窗――兼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 内涵.学术月刊,(11),30?37. 李静.(2003-11-09).加强民族心理学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 李静.(2004).民族认知结构研究的心理学取向.民族研究,(6),10–19. 李静.(2005).民族心理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其维.(2008) “.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心理学报,40,1306–1327. 李尚凯.(1991).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7–33. [英]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斯雷尔.(2006).话语和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荣丽贞.(1987).蒙古族祭祀习俗与民族心理浅述.内蒙古社会科学,(6),35–37. 沙毓英.(1996).从摩梭人的词汇看人类概念的发展.心理学报,28,328–333. 石国义.(1998).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思辩.贵州民族研究,(1),64–66. 苏世同.(1991).论苗文化与苗族主体心理的建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5 –19. 万明钢,李艳红,崔伟.(2006).美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史.民族教育研究,(6),55 –61. 王光荣,杨晓萍.(2009).文化的阐释:维果茨基学派心理学解读.宁夏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4),172–174. 维果茨基.(1997).思维与言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肖二平,张积家.(2010).亲属结构理论及对摩梭人亲属兲系研究的启示.华南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4–82. 熊锡元.(1983).略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研究,(4),1–7. 熊锡元.(1986).试论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思想战线,(2),28–34. 熊锡元.(1990).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民族心理研究之五.思想战线,(4),54–60. 熊锡元.(1992).民族意识与祖国意识.民族研究,(1),14–16. 徐黎丽.(2002).兲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6),95–103. 薛灿灿,叶浩生.(2011).具身社会认知: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心理科 学,34,1230?1235. 阎云翔.(2006).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4),201?213. 杨东,金钊,黎樱,张进辅,张庆林.(2009).汉族社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疏离感研究.社会 学研究,(3),187–207. 杨鑫辉.(2000).心理学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2008).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斱法论蕴含.社会科学,(12),111–117. 叶浩生.(2011a).社会建构论与质化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7),75–79. 叶浩生.(2011b).有兲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心理学报,43,589?598. 银军.(1992).试探侗族民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