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生素C生产工艺的综述.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维生素C生产工艺的综述.doc

关于维生素C生产工艺的综述   摘要:重点介绍了维生素C的生产方法,并对维生素C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Vitamin C is introduced and the prospects of the new technology for Vitamin C are looked ahead.   关键词:维生素C;生产方法;发展   Key words: Vitamin C;production way;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250-01      0引言   维生素C,又名L-抗坏血酸,是人体营养所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在贮藏、加工和烹调时容易被破坏,易被氧化和分解。在食品加工业中,用做抗氧化剂以保存食品价值。在人体中,抗坏血酸有助维持机体的免疫系统健康,参与胶原、肉碱及神经递质的合成,是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辅助化学物;广泛用于医疗、药品、食品、饲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自然界中,多数动物可利用葡萄糖的碳链,经葡糖醛酸(glucuronic acid)、葡糖酸(gluconic acid)、葡糖酸内酯(gluconolactone),再经葡糖酸内酯酶(gluconolactonase)的作用生成维生素C(抗坏血酸)。但人类及其它灵长类、豚鼠体内缺乏葡糖酸内酯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由食物供给。以下是对其生产工艺的综述:   1维生素C的生产历史   维生素 C最早由瑞士化学家Tadeus Reichstein于1933年用化学方法合成,并用于工业生产。   2维生素C的生产方法   2.1 莱氏法   最早用于工业生产的经典方法,由Reichstein和Grussner研究开发。以葡萄糖为原料,经催化加氢得D-山梨醇,然后经醋酸菌发酵生成L-山梨糖,再经酮化和化学氧化,水解后得到2-酮基-L-古龙酸,再经盐酸酸化得到VC。该法生产的产品质量好,收率高,曾经是VC生产的主要方法;但也存在严重不足:生产过程过长、工序多、难以连续化操作;耗费大量有毒、易燃化学药品,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劳动强度大等。   2.2 二步发酵法   相对于莱氏法而言,1980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尹光琳发明。该法是先将葡萄糖还原成为山梨醇,经过第一次细菌发酵成为山梨糖,再经过第二次细菌发酵转化为KGA(2-keto-gulonic acid),最后异化成为VC。此种方法使制药成本大大降低,原料用量减少,生产安全性增强。   2.3 生物合成途径   L-AA的生物合成在动物及植物中有着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在动物体内,D-葡萄糖是最初的合成前体,通过D-葡糖醛酸和L-古洛糖-1,4-内酯生成。D-葡糖醛酸首先缩成L-古洛糖酸并通过脱水生成L-古洛糖-1,4-内酯,再通过微粒体中L-古洛糖-1,4-内酯氧化酶氧化生成VC。   L-古洛糖-1,4-内酯氧化酶已经在鼠、羊和鸡中被分离鉴定。   生物合成L-AA还未被建立,但现有证据表明在植物中的ASA存在两种生物合成途径。其一为从D-半乳糖经L-半乳糖酸-1,4-内酯(L-GL),L-GL被L-GL脱氢酶氧化生成L-AA,L-GL脱氢酶是存在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类固有的酶。L-GL脱氢酶已从马铃薯根中被提纯。另一途径是D-葡萄糖经L-山梨糖酮并转换生成L-AA,此过程伴有NADP的减少,该途径在碗豆及菠菜叶中有发现。   2.4 采用重组DNA技术,构成工程菌,实现从葡萄糖到2-氧代-L-古洛糖酸的一步发酵。这种优化菌种,改良代谢途径的方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除以上途径外,还有以下合成方法的报道:   ①葡萄糖三步法;   ②葡萄糖醛酸内酯法;   ③5-氧代葡萄糖酸钙法;   ④2,5-二氧代-D-葡萄糖酸法。   2.5 基因工程   抗坏血酸曾一度由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催化其氧化形成获得。植物中维生素C含量可通过提高抗坏血酸循环中相关的酶表达而被提高。DHAR在菠菜叶(Hossain etal.,1984)中,土豆块茎(Dipierro and Borranccino,1991)中被分离鉴定,也在动物中发现,一种鼠GSH依赖性DHAR被纯化。Urano等首次报通了DHAR编码基因的cDNA(DHAR1)。在大肠杆菌中重组DHAR1蛋白有活性并且表明该DHAR1蛋白同源物存在于各类植物中。尽管水稻中DHAR1蛋白比鼠中的DHAR具有更高的专一性,但他们的相似性很小。   3维生素C发展新技术   据悉,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子束生物技术――微生物菌种的改良,在维生素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