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纳米发动机,报告.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中林,纳米发动机,报告

王中林,纳米发动机,报告 :纳米 发动机 报告 王中林 王中林欺骗中科院 杨培东和王中林谁更牛 王中林纳米股 篇一:纳米纤维发电机-王中林 纤维纳米发电机问世记 2008-4-11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忠霞 / 华盛顿报道 将来用含有纤维纳米发电机的材料制成的织物,每平方米的输出功率可达80毫瓦,这有可能给一个随身的iPod供电 2008年2月,国家纳米中心海外主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华人科学家王中林的研究小组宣布研制出纤维纳米发电机,这项成果对人生四项基本需求——“衣食住行”中的衣,将产生巨大影响。 纳米研究在21世纪初的物理学界很时髦。在纳米尺度下,世界充满着无数的未知,人们认为是常识的东西可能完全变了模样。科学家相信,纳米科学将带来新时代的“蒸汽机”,并导致新技术革命。 飞机上写出的奠基论文 “压电”概念自提出已有100多年历史,简单来说,“压电”就是一些特殊材料在形变下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但通常认为,当尺寸达到很小尺度时,具有压电性质的材料可能会丧失压电性质。2005年5月,王中林的脑子里第一次产生了测试纳米尺度下氧化锌是否具有压电性质的想法。 学生在实验室里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做出的测试结果显示,压电效应确有其事,不过不明显,与他在理论模型中根据假设条件计算得出的相去甚远。王中林回忆当时的困惑时说:“可能差几十倍甚至100倍。” 模型错了,还是此路不通?王中林大胆把原有模型推翻重设,经过几个月的大量实验,终于得到了令人兴奋的数据,氧化锌纳米线可以发电。“我们接下来需要建立与此相关的发电原理,”王中林说。这个原理对于后来的纳米纤维发电机是奠基性的。 “凭着对纳米尺度、固体物理的了解,我提出了一个模型,当时凭直观感觉这一模型是对的。”王中林说。两天之后,在出差去澳大利亚的飞机上,成竹在胸的王中林利用二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头戴耳机,闷头写就了压电发电原理论文的第一稿。一些人认为科学家有些“魔怔”,王中林座位边的一对美国夫妇当时肯定正是这种想法。 很快,细化后的论文就被寄到了美国华盛顿特区《科学》杂志社。不过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只是提出原理还不够,得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它。经过精心设计,验证原理的方案有了。 几天后,负责做实验的学生打电话告诉他:“王老师,您期待的东西我们看到了!”“你们先不要动,我马上过去看看。”眼见氧化锌纳米线的压电效应,王中林赶紧返回家取摄像机试图记录影像资料,作为原理的重要证据。也许好事多磨,摄像机来了,原子力显微镜的 针尖又断掉了。 “今天就是不睡觉,也得把这个过程真正记录一遍!”王中林决定。当晚十点,终于如愿以偿,第二天,他们就将剪辑好的影像CD补寄给了《科学》杂志。几个月之后,论文顺利发表,“这是在纳米发电研究过程中最令我激动的一次成果。”王中林把它称为“第一步曲”。 第二步好得让人难以置信 论文发表后,有人提出,这只是原理性的,而且单根纳米线实现的电荷释放是瞬间的,并不是很多纳米线的规模效应,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这刺激王中林去产生连续的电流。 他决定作出三项改变:首先,必须要取代原子力显微镜,因为它纯属实验室设备,不适宜实际应用,而且十分昂贵,一台大约需要25万美元。第二,原子力显微镜的针尖是直接带动氧化锌纳米线产生压电效应,要改用超声波,间接带动。第三,要让多根纳米线实现规模型连续发电效应。 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王中林的研究小组,十分贴切。经过多年培养,王中林手下恰好有他所需要的“兵”:学化学的,懂得如何生长氧化锌材料;学微加工的,懂得如何制作材料生长基片;学电子的,懂得如何测量电信号。更为关键的是,实验室里有一种良性互动的气氛。 “我有一个想法”,是王中林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王中林小组在硅材料的基片上生长氧化锌纳米线,用超声波带动纳米线形变产生压电效应,成功地产生了电流。研究小组从2006年3月到11月,就做完了直流发电机的全部实验。第二篇论文寄向《科学》杂志社。 这一次,论文历经两次审稿才最后通过。为什么?原来审稿小组觉得,”超声波一放,电就能出来,这简直好得让人难以置信!”出于对类似突破性成果的谨慎态度,《科学》杂志要求他们对直流纳米发电机进行额外验证。随后进行的电极反转、电流电压等电信号的一系列验证,都证明直流纳米发电机真实可靠。《科学》杂志很快以特别报道刊登了这一轰动纳米、能源领域的重要论文。 从地毯中找到的灵感 怎么让纳米发电机用到实际生活中呢?王中林从地毯中找到灵感,他想到把硬质的、成本高的硅基片改为柔软、便宜的纤维丝,在比头发丝还细的纤维丝上长出像毛毛一样的氧化锌纳米线,就像“女士们卷发用的发卷”。 然而,这种情况下长出的纳米线容易脱落,于是王中林的研究小组又通过改进溶液培养 方法,将它们在根部固定住。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