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疹讲义
第一节 药疹
药疹(drug eruption)是药物通过口服、吸入、注射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又称为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称为药物反应或不良反应,药疹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病因及发病机制】
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药疹的发生率逐渐增长。临床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①抗生素类,包括半合成青霉素(如羟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②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扑热息痛等;③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④抗痛风药:如别嘌呤醇;⑤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狂犬病疫苗等。此外,中草药引起者也有报道。个体因素 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可不相同。
药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可通过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机制发生。
1.变态反应 多数药疹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有些药物是大分子物质,为完全抗原,如血清、疫苗及生物制品等。但更多的药物为低分子量化合物,为半抗原,必须与机体内的载体蛋白等共价结合后才能成为完全抗原,才具有抗原性来激发免疫反应。
一般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发生机制有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表19-1 不同类型药疹临床表现
变态反应类型 临床表现 Ⅰ型变态反应 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 Ⅱ型变态反应 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 Ⅲ型变态反应 血管炎、血清病及血清病样综合征 Ⅳ型变态反应 湿疹样药疹、麻疹样药疹、剥脱性皮炎 药物原形、药物代谢产物和药物中的赋形剂及杂质均可引起变态反应,并且药物的免疫性反应相当复杂,因此,常常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出现不同的皮疹和症状;不同的药物亦可引起同一类型的变态反应,出现相同的皮疹和症状。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共同特点有:①仅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生,多数人不发生反应;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关,小剂量的药物即可引起药疹;③有潜伏期,初次用药约4~20天后出现临床症状,已致敏者如再次服药,则数小时内即可发生;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多样,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种表现为主;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有些药物(如磺胺及其衍生物、吩噻嗪类、四环素类、补骨脂类及某些口服避孕药等)具有光敏性,在紫外线照射下才发生反应,所引起的变态性药疹称为光变态反应性药疹。
2.非变态反应
(1)免疫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化 此反应由药物直接刺激发生,临床上出现类似变态反应的表现。如阿司匹林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
(2)药物过量由于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或排泄速度存在差异 故在常规剂量使用时也可发生此种反应,如甲氨喋呤引起口腔溃疡、出血性皮损及白细胞减少等。多见于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
3.蓄积作用 如碘化物、溴化物可引起痤疮样皮损,砷剂引起的色素沉着等。
此外,还有遗传性酶缺乏、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代谢改变等均为非变态反应因素。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常急性起病,轻症者多无全身症状,重症者在起病前后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发热一般出现在用药后1周左右,短者1~2天,长者持续数周。可单独发生,也可与皮疹同时发生。多为弛张型,也可为稽留型,重者可达40℃以上。
瘙痒是药疹最常见和最明显的自觉症状。重症药疹如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以疼痛和触痛为主。
此外,一些患者还可出现恶寒、头痛、恶心、乏力等。
2.皮肤粘膜损害
药疹的表损表现多种多样,临床上按皮损形态可分为下面几种。
(1)猩红热型或麻疹型药疹(morbilliform drug eruption and scarlaliniform drug eruption) 较为常见,皮损呈鲜红色斑或米粒大小的红色斑疹,密集、对称分布,以躯干部为主,粘膜、掌跖也可累及。多由解热镇痛药、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巴比妥类、抗风湿药等药物引起。可伴有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在用药1周内发生。停药1~2周后出现糠秕样脱屑而愈。
(2)荨麻疹型药疹(urticaria reaction) 表现为急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多由青霉素、阿司匹林、血清制品、疫苗等引起。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及呼吸困难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血清病样综合征(有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蛋白尿等表现)和过敏性休克症状。长期微量接触致敏药物可表现为慢性荨麻疹。
(3)固定性药疹(fixed drug eruption) 皮疹为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