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内存知己」到「海外存異己」马华文学与台湾文学建.PDFVIP

从「海内存知己」到「海外存異己」马华文学与台湾文学建.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海内存知己」到「海外存異己」马华文学与台湾文学建

「去國、汶化、華文祭」 2005 年 1 月 8~9 日交大 從「海內存知己」到「海外存異己」:馬華文學與台灣文學建制化 交通大學社文所副教授 蔣淑貞 在台灣的文學場域中,馬華文學的能見度不可謂不高:從 1960 年代開始至 今,無論在結社、出版、獲獎、評論,處處可見他們的身影。齊邦媛曾以「一支 浩浩蕩蕩、星光閃耀的文學勁旅」來描述這群文人的積極表現。過去三十年,在 三次編纂的現代文學大系中,只有第一次《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沒有收錄馬華作 家的作品,後來的《中華文學大系》不但收錄,而且份量頗豐。只是隨著政治局 勢的變化,馬華文學在台灣的定位似乎是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位置 挪到「海外存異己」(張錦忠語) 。這其中的轉變從《中華現代學大系》的副標題 就看得出來:「台灣一九七O~一九八九」和 「台灣一九八九~二OO三」。加了「台 灣」二字,「海內」意識成就了「海外」,「移民」成了「遺民」(甚至「夷民」) , 至於「中華」,則差堪比擬「中華台北」的「中華」,但是「異己」的身份在詮釋 上有諸多歧異性,也衍生出「在台馬華文文學」的不滿。 「異己」在張錦忠的用法是針對國族意識強烈的中國文學所採取的抗拒姿 態:「在台馬華文學」拒絕大中國的施捨與收編,也拒絕兩岸使用「海外華文文 學」或「世界華文文學」的文化民族主義來收編。他主張採用「新興華文文學」 來聯結「離散華人」的華文作品,在這個傘帽下,馬華文學與香港文學、台灣文 學以及其他地區的文學可以平起平坐,沒有誰大誰小的問題。照他所說,「新興 華文文學」是受到「新興英文文學」所啟發,旨在凸顯語言文字的「異質」,而 非政治上的頡頏。 張錦忠拓展的烏扥邦空間固然有其理論上的根據,但似乎忽略了一項事實: 「新興英文文學」基本上是後殖民文學,包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非洲、印 度、西印度群島、新加坡、馬來西亞,英文在多數國家中是官方語,而「新興華 文文學」也可以定為後殖民文學,包括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但香港 已歸還中國,台灣和馬來西亞的華文文學被視為「無國籍文學」,新加坡則比不 上馬華文學的規模,要撐起像「新興英文文學」的論述場域,殊為不易。但問題 焦點並不在這個詞的歷史正當性與否,而是對馬華文學的離散性(黃錦樹稱之為 流寓)似乎存在一種愛恨交織的態度。 「 異 己 」 與 離 散 「離散」在當代文學中常看到被美化的例子,尤其是自從 Stuart Hall 提出「從 1 根到路」(from roots to routs)的文化新觀點來建構後殖民理論,從此「身份認同」 (identity)一詞便較少用來指涉「地方」,反而較常去談「個人歷史傳記」,而且是 以地抗巨型他者(the Other)作為認同的定義,也就是個人生活的路徑如何與霸權 形成對抗關係,而路徑所經形成一種時間結構,由敘事組成,流動的主體所行經 的空間則形成高度個人化的「畛域」(highly individualized territory) 。馬華文學在 台灣的論述在我看來,非常符合這樣的文化觀點,從林建國寫〈為什麼馬華文 學〉,就是要把馬華文學的文化屬性建立在抗議馬來西亞政府獨尊馬來文學作為 國家文學這件事上,明知抗議無效,還是非常「耽溺」於這個態度,有點像張愛 玲有名的蒼涼的手勢,不過陽剛多了。這個姿態還可左右開弓,左打馬來西亞國 家文學,右批中國文學的霸權結構,說它矮化了馬華文學的主體性。也因此這篇 文章中的一句話「維持其顛覆性成了馬華文學研究者的『作戰』任務」屢次被引 用,成了在台馬華文學論述的經典名句。藉著它的法力加持,諸多研究者也加強 了「向中國說不」的權力意志,黃錦樹認為憑此意志力應可顛覆台灣文學史的民 族主義意識型態1 ,把馬華文學和台灣文學這兩個具有自主性的創作和學術場域 拯救出來,讓它們繼續以漂流的身份享受自由滑溜的愉悅,並期許在這種流動的 路徑中不但可以寫出好作品,而且也許可以生產一部被普遍認可的文學史,作為 教科書。也是在同樣的信念中,張錦忠則有更大的企圖心,希望在台馬華文學可 2 以建制化,設立「東南亞華文文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