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理三.doc.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地理三.doc

台灣的拓殖 3˙1 台灣與亞洲大陸的地緣關係 一、地形關係 (一)歐亞大陸與大陸棚 1.台灣海峽以淺海為主,大部分海深在100公尺以內。 分三個單位:澎湖群島及淺灘、澎湖水道、濁水溪海底三角洲。 2.第四紀以來,因氣候變化或地殼變動,海面升降幅度在100公尺左右。台灣海峽可能成為陸橋。 3.台灣若干種類動物從大陸過來。 4.台灣東岸的海底地形成一顯著斜坡,為東亞大陸與太平洋海盆的分界。 二、地質關係 1.台灣島的生成:大陸外緣的沉積地槽。 2.台灣地層的組成材料,主要來自大陸-閩浙的酸性火成岩。 3.台灣的基盤岩層與大陸的中生代岩層相同,如北港(侏儸紀菊化石)、馬公。 三、地體構造關係-板塊構造 1.台灣東部海岸山脈屬於菲律賓海板塊,中央山脈以西則屬於歐亞大陸板塊,花東縱谷為二板塊收斂交界處。 2.實測發現,東部海岸山脈以平均每年3公分的速度,向中央山脈靠近,台東縱谷每年上升高度約2公分。 3.菲律賓海板塊在台灣北部隱沒入歐亞大陸板塊的下方,形成琉球海溝、島弧與東北地震帶;在台東縱谷處,因二大板塊正面衝撞,而形成台灣的山脈及東部與西部的地震帶;在台灣南端,為歐亞大陸板塊沒入菲律賓海板塊下方,形成台灣至菲律賓的一連串小島,再向南有馬尼拉海溝。 4.大陸地體構造延展至台灣之表現: 華南構造要素 台灣之表現 ………………………………………………………………………… 東西走向山脈(南嶺) 西部平原下伏之東西向斷層 東北方向的新華夏構造線 東北北方向之斷層系統 四、生物關係 1.冰河時期寒冷地帶的陸上動植物可能移動到台灣。 2.冰期結束,海平面上升,台灣與大陸分離。部分古生物不能適應新環境而消滅,部分則被遺留在高山區。如大甲溪的鱒魚、高山區的朝倉鳳蝶、小斑白蝶、冷松、鐵杉、雲杉等。 3.冰期遺留的昆蟲、植物,證明更新世冰期時,台灣與亞洲大陸的生物界有密切的關係。 3˙2 台灣的考古遺址 一、台灣地區遺址的類型 1.居住遺址 2.墓地遺址 3.宗教儀式遺址 4.農耕或狩獵地 5.器物製造場與原料區 二、台灣地區遺址的分布 1.垂直分布 最低:數公尺的海濱上,如海岸地區的十三行遺址,海拔為5-7公尺。 最高:與原住民活動的最高界線相等,近2000公尺。 2.水平分布 北:台灣北端的三芝、金山、和平島 南:恆春半島鵝鑾鼻燈塔附近 東:東海岸全線 西:西部海濱 三、台灣地區遺址的時間分布 四、遺址反映的人類生活型態 1.舊石器時代晚期 (1)出現二個文化: 長濱文化:分布在東部及恒春半島海岸 網形文化:分布在西海岸中北部丘陵臺地 一種化石人類:左鎮人出現在台南縣左鎮地區,距今約20000-30000年前。 (2)短期聚居的小型聚落。 (3)主要生產方式:採集、狩獵、漁撈,無農耕。 (4)器物偏向多功能,技術型態簡單,單位面積能養活的人口較少,故居住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並時常遷徙。 (5)聚落較小,人口也不多。 2.新石器時代早期 (1)以大坌坑文化為主。 (2)有定居的小型聚落。主要分布在河邊、海邊或湖岸稍高的階地。 (3)有農耕,但狩獵、採集仍佔重要地位。 (4)生產力不足以維持較多的人口,故聚落數量少。 3.新石器時代中期 (1)由於大坌坑文化分處各地長期發展的地方適應,與外來文化的移植,致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蜂起。 (2)年代距今約4500-3500年間。 (3)遺址的規模較大,堆積較厚,表示佔居時間較長久,已是長期定居性聚落的原始部落社會。 (4)農業已相當發達,但狩獵、漁撈仍佔重要地位。 4.新石器時代晚期 (1)年代距今約3500-2000年間。 (2)陶器出現精美的彩陶、黑陶。 (3)以農業為主的生產型態(平原地區),聚落加大,農具亦大型化。 (4)遺址範圍大(卑南遺址約80萬平方公尺),文化層厚,出土文物豐富。 (5)繁複的社會組織和喪葬禮儀。如卑南文化有石棺、精美的陪葬玉器、陶器。 5.金屬器時代 (1)年代距今約400-2000年前。 (2)平原、丘陵、山地都有遺址分布。 (3)生活型態和社會組織已和近代各台灣原住民族群相同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