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针灸类方的语释.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经针灸类方的语释

内经针灸类方语释(1) 2008-01-15 22:34:47| 分类: HYPERLINK /acumbj@126/blog/#m=0t=1c=fks_085068083082080068093095074066092086088068086094095默认分类 |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二、寒热病类 【原文】上寒下热①,先刺其项太阳②,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③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灵枢·刺节真邪篇》) 【校注】①上寒下热:杨上善说:“上寒,腰以上寒;下热,腰以下热。” ②刺其项太阳:指针刺项部太阳经输穴如大杼、天柱等穴。张介宾说:“上寒下热者,阳虚于上而实于下也,当先刺项间足太阳经大杼、天柱等穴,久留其针而补之。” ③令热下合:《甲乙经》卷七原校:“一本作冷”。 【语释】上寒下热的疾病,应先针刺项间太阳经的穴位,留针时间要长,已经针刺以后,就温熨项与肩胛部,使热上下相合,就可以停止。这就是所谓“推而上之”的治法。 【原文】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①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灵枢·刺节真邪篇》) 【校注】①陷之:《甲乙经》卷七、《太素》卷二十二均作“陷下”,其义为长。 【语释】上热下寒的疾病,应当观察脉虚的经脉,刺该经陷下的络脉,使阳气下行,就可以停止。这就是所说的“引而下之”的方法。 【按语】以上两条所论上下寒热,为本末盛衰的表现。上寒下热,为阳虚于上而实于下,张志聪说:“太阳为诸阳主气,而太阳之气生于膀胱水中,上寒下热,此太阳之气,留于下而不上。”因此,首先刺项部足太阳经大杼、天柱等穴,用补法久留针,并可施艾温灸肩项之间,候其气至,阳气复则寒去,即可停止针灸,即“推其下者而使之上也”的治疗方法。上热下寒,为阳实于上而虚于下,张志聪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此上焦之气,从上而下。如上热下寒,当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此因脉虚而气陷于脉内,不能熏肤热肉,故下寒也。”针灸治疗,应察看在下因气虚而经脉空虚的经脉,施以补法,使阳气下行,即所调“此其热在于上者,若引而下之”的治疗方法。 【原文】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①,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 (《灵枢·经脉篇》) 【校注】①必间日而一取之:《甲乙经》卷二作“必间日而取之”。 【语释】凡针刺邪在表而发寒热的病,因邪尚未入经脉,应多刺浅表的血络,一定要隔日一刺,把恶血泄尽为止,再根据虚实进行调治。 【按语】本条所说寒热,乃为外感症候。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说:“外伤寒邪,发热恶寒,寒热并作,其热也翕翕发热,又谓之拂拂发热。发于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热在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皮肤毛腠者,阳之分也,是卫之元气所滋养之分也,以寒邪乘之,郁遏阳分,阳不得伸,故发热也。……其恶寒也,虽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终不能御其寒。”其病发寒热,为邪入客于络脉,故治宜浅刺出血,解表而祛络脉之郁邪。 【原文】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①,以年为壮数②;次灸橛骨③,以年为壮数。 (《素问·骨空论》) 【校注】①先灸项大椎:《甲乙经》卷八、《太素》卷二十六均作“先取项大推”。大椎,穴名,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②以年为壮数:以,根据。壮数,每艾灸一炷为一壮。“以年为壮数”即根据病人的年龄决定艾灸壮数。如十岁灸十壮,五十岁灸五十壮等。 ③橛(jue音厥)骨:即[骨厥]骨,指尾骶骨。在此意指督脉的“长强”穴。 【语释】灸寒热症的方法,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的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其次灸尾骶骨的穴位,根据年龄决定艾灸壮数。 【按语】本条所指寒热,当为风寒外袭,而致营卫不和,以恶寒重、发热轻为特点。盖督脉统诸阳,大椎为诸阳之会,可调和营卫,通阳解表,祛风散寒,是治疗风寒感冒、疟疾等病的常用穴。杨上善说:“大椎穴,三阳督脉之会,故灸寒热气取。《明堂》大椎有疗伤寒病;不疗寒热。”橛骨即长强穴,为足少阴、少阳之会,为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亦为通督之要穴,故可灸治寒热。但在临床因其操作不便,除非取不可者如癫痫、脱肛、洞泄、痔瘘等,一般不取此穴。至于灸治壮数,《千金要方》载:“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沈括笔谈》云:“医用艾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也,其言若干壮,壮人当依此数,老幼羸弱,量力减之。”目前临床上,如采用艾炷灸,一般为7~10壮。艾条灸分温和灸和雀啄灸两种。温和灸火力温和,雀啄灸其力较猛,可视病情分别采用,一般灸5~10分钟,以皮肤红润为度。 【原文】人之振寒①者……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慄,补诸阳②。 (《灵枢·口问篇》) 【校注】①振寒:即振慄恶寒,张介宾说:“振寒者,身怯寒而振慄也。” ②补诸阳:张介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