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青年报_栏目_冰点_叙事特点实例分析_高可欣.docVIP

_中国青年报_栏目_冰点_叙事特点实例分析_高可欣.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_中国青年报_栏目_冰点_叙事特点实例分析_高可欣

_中国青年报_栏目_冰点_叙事特点实例分析_高可欣 第6卷第23期 Vol.6 No.23《中国青年报》栏目《冰点》叙事特点实例分析 高可欣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中国青年报》栏目《冰点》的文体式样不同于一般新闻深度报道,《冰点》十分重视细节和场景的描写,并大量引用直接引语,不仅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信息的损耗,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文章表达内容的信任。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开头结尾讲究虎头豹尾,吸引读者同时余韵悠长。本文主要从《冰点》文章写作在叙事策略方面做简单的实例分析,供其他媒体或记者深度报道写作时做参考。 关键词:《冰点》;叙事特点;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23-0157-01 一、注重细节和场景的描绘 细节和场景是任何纸质媒体都应重视的环节。细节体现在整个编辑流程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对报纸编辑的考验,更是影响最终的收看效果。读者有些时候更加注重事实的细节问题,而不喜欢“假大空”的编辑方式。场景同样重要,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真实发生的事实,才更能让读者有接近性。《冰点》文章常以特写的形式呈现,在叙事策略上十分注重细节和场景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画面感和现场感十足,因而又被李大同称之为一篇篇的小故事。故事性增强了,自然会吸引读者去阅读,从而增加报纸发行率。如《冰点》人物周刊《寻找大兵小伟》一文中写道:侯宝森也被埋压了,他的下半身被沉重的建筑碎块卡住,被火炙烤着,而上半身则暴露在冰冷的水和空气中。凭着最后一丝气息,这位20岁的消防员对战友说:“拿水,更多水。”这样充满画面感的灾难场景描述,比一万句空洞的歌颂更有力。读者仿佛置身灾难现场,看这位消防员在弥留之际仍难舍使命的责任感,揪痛人心并让人肃然起敬。此外,如《杀子老人的生死劫难》中的细节描写,“杀子”老人站在法庭上,“颤颤巍巍地扶着栏杆”,“一下一下地吧咂着牙齿所剩无几的嘴”,寥寥数语,老人呆滞、漠然、不知所措的模样跃然纸上。在这里,记者并没有用任何带有主观色彩的词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这些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无一不细腻地刻画出老人在经历“杀子悲剧”后内心的悲哀、辛酸和挣扎,死亡对他来说可能更像是一种解脱,是一个更光明的结局。二、直接引语的大量使用 《冰点》中常常使用直接引语来表达人物情感、展现人物性格。这种引用并非无原则地将被采访者的话语大段摘录,而是有选择地去摘取能为文章主题服务的语句,形成封闭式的叙事结构,确保文章中的事例不旁逸斜出,与主题并行不悖。如张国的《牺牲》中,记者通过发掘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中的真实故事,引用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撕心裂肺的呐喊,战友感人至深的呼唤,这种人间至真至诚的亲情、兄弟情、战友情与大火事故的无情形成了最有力的对比。灾难面前,更显人性可贵。例如,“他(牺牲的消防员王琪)的父亲王义元咬着牙说:‘中年丧子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我没有办法。’”消防员父亲丧子的悲痛、无力和以大局为重的隐忍力透纸背。同时,直接引语也是减少传播过程中信息损耗的最简便易行的方式,《一个家政工的平凡与不凡》中的主人公她坦言,“在别人心里,保肖秀珍常年在北京做家政女工,姆是最低贱的人。”肖秀珍的女雇主心情不好时也曾对她破口大骂,“你算什么东西?你不是个人!”记者在此不做褒贬,让读者自行对文中人物的言行做一判断,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的场景,体现了真实性,保证了客观性。三、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1702年英国出版的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的创办者马利特曾说,“报纸的义务在于将事实叙述出来,结论应由读者来做。”《冰点》文章的行文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记者常常站在事件第三方的叙述视角,不论是非,自有褒贬,主观介入的痕迹很少。2015年7月18日,《冰点》刊发了记者秦珍子采写的《一个家政工的平凡与不凡》一文,文中讲述了一名为别人操持了14年家务的家政女工——肖爱珍的平凡与不凡。14年来,她照顾过呱呱坠地的婴孩,陪伴过行将就木的病患,她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把儿子培养成一个跨国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她这一生都在隐忍,为了儿子,为了生计。家政女工肖秀珍就住在高档小区不足三平米的保姆屋内,与宠物狗为伴,走进雇主家上千平方米的别墅客厅时,她会下意识地低头看一眼自己的鞋子。全文看似只是全程展现肖秀珍一些琐碎的经历,其实,底层小人物肖秀珍的“卑微”,在雇主家三平米的保姆屋里,在别墅金碧辉煌的客厅地板上,毫无保留地显现出来,如此表达更具张力。四、“虎头豹尾”,别出心裁《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