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动因.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动因

试论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的动因 On writing motivation of Zhang Tianyi's Children literature (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福建 泉州 邮编:362000)    吴建荔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始终在成人文学、儿童文学两条战线上创作的作家,大概也只有张天翼了。在成人文学领域已经收获不斐的他为什么还要在儿童文学这块被当时作家们冷落的荒地上去耕耘?本文主要对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动因做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张天翼  儿童文学创作 动因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始终在成人文学、儿童文学两条战线上辛劳耕耘的作家,大概也只有张天翼了。 30年代的中国文坛曾涌现出不少以社会底层的中国儿童的生活为素材,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加以呈现的儿童文学作品。当然,这类作品的出现与左翼文学思潮的萌发与涌动紧密相关。在这创作潮流中,张天翼独树一帜的儿童文学作品是3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50年代后,他所有的创作几乎全是儿童文学。 从“五四”时期到五十年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文学从多元走向一元,亲历了这场时代文化及文学变迁的张天翼也完成了自己创作上的艺术选择。在成人文学领域已经收获不斐的他为什么还要在儿童文学这块被作家们冷落的荒地上去耕耘?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张天翼是位很少谈论自己的作家。他的评论和杂文或者作品的前言大多是客观的事实和客观的意见,所以,这个问题直接从他的著作中是无法了解到。每逢有人问他关于有些儿童文学的什么问题,却常回答不上。他曾说过“我只是为了方便,才这么办的。你说这所写的不过是个比方,是个譬喻,也可以。说是个幻想故事,也可以。我之所以要这么写,无非为了更容易表达出我那个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为了想把这个思想内容表达得更集中,更恰当,更明显,更为孩子们所能领会”。[1] 张天翼出生于一个教员家庭,曾经当过记者、编辑、小职员、教员,且又有叔伯兄姊在国民党政府的政、军、教界位居要津,其交往上至高官,下至平民,能够在30年代的中国社会各层面自由游走。因而,他较之一般的左翼作家有着更宽广的视域。他喜欢与各种社会底层的人交往,对日常接触的社会生活有浓厚的兴趣,处处留心。所以,在成人小说领域,他就以讽刺和幽默的笔法成就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人物绘画,生动地展示了30年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众生相。而他之所以步入儿童文学领域, 我认为,既有时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他作为创作个体的一种必然。 (一) 时代的感召 三四十年代,政治斗争极为激烈的中国社会内忧外患,不同阶级的人都面临着教育下一代争取接班人的问题,要求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都要为自己的阶级利益服务。哲学、道德、文艺等都要求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当民族生存和民族解放成为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时,对儿童来说,他们更重要的是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阶级矛盾,而不是释放和理会自身内在的精神世界。儿童文学很自然地就与当时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民族解放、民族生存紧密结合在一起了。而当时给儿童的读物少得可怜,所谓儿童画本,人物“大抵倘不是带着横暴冥顽的气味,甚而至于流氓模样的、过度恶作剧的儿童,就是钩头耸背,低眉顺眼,一副死板板的脸相的所谓‘好孩子’”[[2]充斥书摊的依然是司马光砸缸,岳武穆王脊梁刺字及《龙文鞭影》里的故事的白话译本。 大革命失败后,许多知识分子被现实接二连三地抛进惶惑的漩涡,急切地想要寻找一种能帮助他们看清现实的思想支撑。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为许多作家找到了一种简捷明快的价值观。张天翼也正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他在1926年就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他用阶级论的观点清理了自己的混乱的感受,重新明确对现实的判断,迅速地摆脱了心理困惑。富有政治热情的张天翼非常及时地适应了这种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当他以饱满的创作激情,以成人对生活的洞察和领悟走进了儿童文学的世界时,就体现了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前提下对政治主题的迎合,呈现出一种难以摆脱的教化情结。他在谈到自己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动因时就这样说过:“当时写童话也罢,写小说也罢,就是想使少年儿童读者认识、了解那个黑暗的旧社会,激发他们的反抗、斗争精神,使他们感到做一个不劳而获的寄生虫是多么可耻和无聊”。 [3] 再看,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一元化、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文学已无条件地自觉地纳入了政治轨道。一方面,由于文学环境及话语方式的急剧变化,使得一些作家“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响应时代的感召,以适应、追赶时势,企望跨上新的台阶”。[4]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无论是儿童教育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强烈意识到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大事。对儿童文学作家而言,关注儿童,抒写儿童以达到对儿童的教育目的,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