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是.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是

卫生事业管理学; ; 本 章 要 求 掌握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的概念、内容;掌握传染病管理的法规及范围;掌握传染病与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 掌握慢性病与地方病控制与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熟悉我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控制管理面临的挑战。 熟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及扩大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免疫程序和使用规定;熟悉疫苗使用计划的制定及疫苗的管理。 熟悉我国慢性病与地方病管理面临的挑战。 了解公共卫生监测管理,了解爱国卫生运动。 ;本章学习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一节 概 述;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组织卫生资源对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采取有效措施,以达到控制和降低这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终控制或消灭相应的疾病,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过程。 (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就 ;二、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的内容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管理 地方病预防与控制管理 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管理 职业病预防与控制管理 三、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注重社会效益。 (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四、疾病管理过程 1. 确定疾病管理的病种 ; 2. 确定干预受益的目标人群; 3. 强调预防和有效的治疗 4. 测量结果。 ;第二节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 预防与控制管理 ;一、我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控制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发病情况不容忽视 据卫生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4608910例,死亡10726人。总报告发病率为352.48/10万,总报告死亡率为0.82/10万,总报告病死率为0.23%,与2005年相比,分别上升3.46%、7.23%和3.65%。 ; 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全国蠕虫感染率为21.38%,仍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高达20.07%~56.22%,部分省、自治区食源性寄生虫病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2004年全国调查结果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约为1.29亿,肝吸虫(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约为1249万,带绦虫感染人数约为55万人,包虫病患者约为38人。 ;顺 位;一、我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控制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发病情况不容忽视 (二)当前传染病的疫情特点 1.鼠疫的疫情未断。 2.狂犬病发病数有所增加,病死率居传染病首位。 3. 结核病、乙型肝炎仍是我国的主要传染病种,结核病发病率持续上升。 4. 中国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2007年以来部分地区已发生多起疫情爆发。霍乱疫情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发病时间提前,同时菌型发生了变化,以O139为主。 5. 艾滋病感染者已达到一定基数,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中扩散。 6. 原已被控制的性传播疾病如梅毒的发病率快速上升。 7. SARS、禽流感的威胁仍然不断。 8. 血吸虫流行区域有扩大的趋势。 9. 埃博拉、马尔堡出血热等烈性传染病存在传入的危险。 (三)传染病控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 浙江一名只有10岁的小女孩,因父母得艾滋病相继离去,她常常独自一人来到村边父母的坟墓前,拜了父亲又拜母亲,哭干了泪水。;;;;; 四.疫情的报告 1. 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流程 ;2. 救灾防病疫情信息报告流程图 ;; (1) 散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散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图 ; (2) 暴发和重大疫情的调查处理 暴发和重大疫情处理流程图;;;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 ;;扩大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 ;;;;; 五、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二、计划免疫管理 疫苗的管理 3.疫苗的储存与运输 (1)原则上各级疫苗储存量为:省级6个月,市级3个月,县级2个月,具备冷藏条件的乡级不得超过1个月。 (2)疫苗应按品种、批号分类码放。 (3)疫苗储存和运输的温度要求。 4.疫苗的分发领取 (1) “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疫苗记录。记录应当注明疫苗的通用名称、生产企业、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批准文号、(购销、分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