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docVIP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兼与当前贸易顺差之比较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 王信 [ 2010-08-09 ] 共有0条点评  摘要:16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与当时发达的国内经济相适应,满足了国内货币需求,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但明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使其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当前中国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扭曲的结果,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贸易顺差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等相适应。明清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本上是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   中国外贸持续顺差并非始于今日。16世纪到19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1] 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郭树清(2007)认为,明清巨额白银流入是外汇储备强大而不必然导致经济强盛的先例,提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问题。明清时期的外贸顺差及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与当今的外贸顺差有何异同,值得客观深入分析。 一、明清海外贸易持续顺差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1、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与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朝贡贸易指朝廷允许海外藩属国前来朝贡,并负载货物在指定时间和地点与中国交易。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李庆新 2007)。藩属国奉上象征性的贡品,却能换得大量商品,朝廷不得不进行大量补贴。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明中叶以后,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它地区变为欧洲。这是国内经济发展的结果,与15、16世纪连接中国、拉美的太平洋新航线开通也有密切关系(方行等 1999)。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网络不断扩大。大体上,16世纪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贸易促进了东亚的经济联系,滨下武志(2004)把当时的亚洲看作以中国为中心、藩属国为外围,靠纳贡和民间贸易连接的统一体系。该体系不但涵盖东亚、东南亚,也连接印度、伊斯兰地区和欧洲等其它贸易区。其中,东南亚等地的华侨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明万历年间,菲律宾的华侨进口中国土产,由当地西班牙人销往美洲的西属殖民地,获得的白银再通过华侨流入中国。   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陶瓷、丝绸等纺织品及后来的茶叶。以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为例,江南棉布在明代主要出口日本、南洋,到清代输往欧美、俄国等地的规模增长迅速。1786-1833近50年中,欧美各国在广州购买的“南京棉布”达4462.3万匹。1775-1781年,俄国每年进口中国棉布达106万卢布以上,占当时中俄贸易总额的63%。明后期(17世纪初),出口西欧、东北亚、东南亚的江南丝织品折生丝4500担以上,到清代更有迅猛增长,清代中期(19世纪40年代)出口欧美、东北亚、东南亚的江南丝织品折生丝11.5万担以上(李伯重 2000)。从瓷器贸易来看,明代中国垄断了世界市场。中国80%的瓷器出口亚洲(其中日本占20%),约16%出口欧洲,但都是高档品,其价值占中国瓷器出口的50%。明清之间的朝代更替对中国瓷器等出口有较大影响,但1680年代后得到恢复和发展(贡德.弗兰克 2000)。   中国海外贸易长期顺差,加之大部分时期金银比价低于国外,导致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起初主要从西班牙、葡萄牙流入,后来荷兰、英国确立其对华白银输出的优势地位(滨下武志 2004)。白银大量净流入局面大致从1570年代持续到1830年代。到19世纪初,尽管中国大量进口鸦片,导致白银外流,但由于美国商人用银购买茶叶等物,白银仍净流入中国(彭信威 1965)。国内外学者对明清中国的白银流入量进行了多种估计,弗兰克(2000)综合前人的研究后得出最乐观的结果:1800年前的250年,中国从欧洲(其白银主要来自美洲)、日本获得近4.8万吨白银,可能还从马尼拉获得1万吨甚至更多,加上其它,总计约6万吨白银合16亿银两流入,占有记录的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2] 贺力平(2007)根据这一数据,剔除非货币用银、运输损失和磨耗等,得出1800年时中国货币用银的存量约10.7亿银两。我国学者庄国土(1995)估计,16世纪中叶到1840年,白银流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