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PAGE 27 -
李德哈特与中国古代战争
首先,我说明一点,像本人的所有文章一样,本文欢迎讨论。但是对于间接路线战略完全没有了解的人,我认为还是不要参与讨论,因为如果不清楚本文的理论基础,讨论也是无的放矢。
间接路线战略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大师级战略家李德哈特先生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李德哈特先生(1895~1970)在二战时期担任过英国陆军部长的顾问,著作等身,代表作包括:《战车:皇家战车及其前身的历史》、《在山的那一边》、《战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是现代少数几个战略家之一。他有关机械化战争的理论对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人有很大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他也是“闪电战”的缔造人之一。李德哈特先生非常推崇《孙子兵法》,在他的《战略论》篇首就引用了13条孙子语录,其实他的理论和《孙子兵法》等中国古典兵法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在此特借用他的理论,对桂陵、长平、井陉、官渡、虎牢这五个战例进行分析和印证。
一、桂陵之战
近来看到网上的一些说法,认为战争最后胜利取决于正兵之间的决战,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军队的战斗力。这种说法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把战争的目的归为毁灭敌人的军事力量,看到敌军的主力就像看到红布的西班牙斗牛一样冲上去,最后得到和大部分西班牙斗牛相同的结果,这就是典型的克劳塞维茨中毒症。根据李德哈特的理论,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使对方屈从于自己的意志,毁灭敌人的军事力量是手段之一而不是最终目的。那么作为战争的指挥者,他的目的就不是寻求会战,而是寻求一个对己方有利的战略态势。缩小到战役指挥的层面,统帅不应该去寻求和敌人的正面会战,而应该设法使敌人丧失平衡。达到这一点以后,要使敌人完全崩溃,还需要一部分战斗的压力,但是在本质上,这和会战是两码事。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战斗视为达到最终目的的众多手段之一,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如何使敌人丧失平衡?物质上有以下几个手段:1、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他们突然改变正面,使他们在兵力的组织和分配上产生混乱;2、隔开或切断敌人的兵力;3、阻挠他们的补给;4、威胁他们的退路,使其与基地或祖国之间丧失联系。
桂陵之战就为“战争最后胜利取决于正兵之间的决战,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军队的战斗力”的说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例。荀子说:“齐之技击不能当魏之武卒。”魏国武卒是由名将吴起一手创立起来的,战斗力强到什么程度呢?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才能入选为武卒。基本入伍要求已经严苛至此,而且入伍后还要经受一系列严格的训练,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远非当时懒散的齐国人可以相比。让我们看看这两支军队较量的结果。
魏国从BC445年魏文侯魏斯即位后,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段干木等人,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很快就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盛的国家。魏惠王魏茔继位以后,继续积极向外扩张,于BC361年将国都从安邑迁往大梁,向天下显示自己称霸的决心。魏国的霸业,直接损害了楚、齐、秦等其他大国的利益,其中尤以齐、魏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齐国自西周以来一直是东方的大国。BC356年齐威王田因齐即位后,改革吏治,强化中央集权,进行国防建设,国势日渐壮大。面临魏国向东扩张的严重威胁,它就积极利用赵、韩诸国与魏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了对魏的激烈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BC353年,桂陵之战爆发。
当时,为了摆脱魏国霸权的控制,进而达到兼并土地、扩张势力的目的,赵国于BC356年和齐、宋相会结好,同时又和燕结好。赵国的行为引起魏国的极大不满,适逢BC354年,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发动战争,迫使卫国屈服称臣。于是魏国便藉口保护卫国,出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强行攻打。赵与齐有同盟关系,遂于BC353年遣使向齐国请求救援。
田因齐召集大臣进行商议。丞相邹忌反对出兵救赵。大将段干朋则认为不救赵既会失信,又会给齐国自身造成麻烦,因而主张救赵。但他同时又指出,以当时的战略形势来考虑,如果立即出兵前赴邯郸,赵国既不会遭到损失,魏军也不会消耗实力,对于齐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他主张先使魏与赵相互削弱,然后乘虚攻魏。具体地说,是先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和疲惫魏国。待魏军攻破邯郸,魏、赵双方均师劳兵疲之际,再予以正面的攻击。这是一个典型的间接路线,既可以通过进攻襄陵牵制魏军,使其陷于两面作战的窘境;又向赵表示了信守盟约和援助的姿态,帮助赵国坚定抗魏决心;还让魏、赵继续互相攻伐,最后导致赵国遭受重创、魏国实力削弱的结果,从而为齐国战胜魏国和日后控制赵国创造有利的条件。整个行动,齐国不需要进行任何主力的正面会战,而已经对魏国造成了极大的消耗。段干朋的计划获得了采纳。田因齐决定以部分军队联合宋、卫南攻襄陵,主力暂时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准备伺机出动,以求一举成功。
魏国的扩张,也引起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