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川生态简介(Week3)
*;河川生態簡介;河溪生態特性概述;河溪生態的定義;河川生態系之結構;河川生態系的環境因子;影響河川生態系的環境控制因子;河川等級分類;河溪生態系中的食物網;河川生態系食物網示意圖 ;為了描述河川溪流自上游至下游, 在生態系結構與功能上的變化, Vannote等(1980)提出了河川續動理論
集水區固然呈現動態平衡, 但河道內上、 下游之間無論在物化環境因子或生物群聚上, 例如初級生產量、呼吸耗氧量、 水量、 棲息地多樣性、優勢種水生生物的種類、數量甚至其食性等,會呈現縱向的梯度變化或時空演替,從而形成明顯的分區(Zonation)現象;河溪上中下游生態消長示意圖;;自然狀態下,河溪生態系的環境流況循日夜、季節自然進行流動及浸淹的更替
環境流況隨著每條河溪雨量多寡有豐水期及枯水期變化,更有極端的洪氾及乾旱的變化,該變化包含發生頻率、發生強度、發生時間、持續長短及可預測性等因素。水生生物與河廊生物受自然變化力量的汰選,適應者才能存活;環境流況受到人為干擾(1);環境流況受到人為干擾(2);生態基流量(1) ;生態基流量(2);河溪廊道功能;河溪廊道包括河道與洪水平原,即受河溪直接影響的區域。
濱溪廊道則指河水、陸地交界處的兩岸,至河水影響消失的地帶。;;濱溪廊道生態機能;濱溪廊道生態機能示意圖(謝蕙蓮);濱溪廊道主要功能;濱溪廊道設置(1);濱溪廊道設置(2);濱溪廊道設置(3);濱水廊道設置(4);棲地型態;各類棲地;;隱蔽演蔽良好;水流切割與搬運
沿途跳躍突闊轉彎
創造河川生命力;微棲地(1) ;微棲地(2) ;微棲地(3) ;;各魚種雖可粗略依其棲息環境分類,但實際上同一魚種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環境需求
魚類生活史中需要多樣棲地環境,因此棲地單調化將直接衝擊物種多樣性的穩定,可能造成水系內物種大規模滅絕的危機;溪流生態棲地型態(1);溪流生態棲地型態(2);溪流生態棲地型態(3);溪流生態棲地型態(4);溪流生態棲地型態(5);溪流生態棲地型態(6);;坪林?苦花?攔砂壩 ;淡水魚分類;淡水魚分類(cont’d);淡水魚的來源;海源性;全球魚類共約 26,000多種,其中有41%為淡水魚類。換言之,全球淡水魚有將近10,700種。
初級淡水魚:33%
次級淡水魚:8%
兩向洄游魚種:0.6%;台灣的淡水魚類約有220餘種,80種是初級淡水魚。
非純淡水魚中約有22種可河海雙向洄游,其餘只棲息於河口及海洋而不太會侵入淡水水域。
有約37種的淡水魚,是台灣特有的種類,約佔全部魚種的 1/6。
台灣的河溪上游段具陡坡特性,自海拔2,500m以下才有魚種棲息。;本屬魚類原為溯河產卵之洄游性魚種,台灣特有亞種則已演化成陸封型初級性淡水魚。活躍於清澈冰冷的水域,主要棲息於高山森林溪流之深潭及攔砂壩下方深潭中。肉食性。只適合在16℃以下水域生存。主要攝食蜉蝣、石蠅、石蠶、搖蚊等水生昆蟲或跌落水面之陸生昆蟲。每年十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為其繁殖季節。本種僅分布於大甲溪上游,海拔 1,500M 以上的溪流 (七家灣溪 ),野外族群稀少,已公告為瀕臨絕種之保育類野生動物。 ;;台灣鏟頷魚,大家喊我們是苦花,我們是台灣原生初級淡水底棲性魚類,分布在各地溪流的中上游地區,喜歡棲息在低水溫(攝氏20度以下)的中下水層地區,雖是雜食但主要還是素食主義!可以長到40至50公分以上。 ;本種為初級性淡水魚,喜棲息在水流湍急,水流量較大之潭、瀨區,主要以附著在石頭上之附著性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本種僅分布在南部及東部溪流的中游水域中,由於河川環境的破壞及人類的濫捕,其數量已甚為稀少,目前已被公告為瀕臨絕種之保育類野生動物。體長最大可達50公分,一般皆在25-30公分。;台灣纓口鰍,俗名石貼仔、花貼仔,初級性淡水魚。性喜冷涼性流水水域。底棲性,常以扁平身體及胸腹鰭平貼於石上,耐激流;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游之淺流、淺瀨,底質多為中大型之圓石和漂石。雜食性,喜啃食河床底石上附著性藻類(絲狀藻和矽藻)、有機物碎屑、水生昆蟲,在冬季,攝食水生昆蟲的量尤多。體長可達15cm左右 。;台灣爬岩鰍,俗名石貼仔,初級性淡水魚。性喜冷涼性流水水域。底棲性,耐激流,以扁平身體及胸腹鰭平貼於石上;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游之淺流、淺瀨,底質多為中大型之圓石和漂石。雜食性,主要以啃食河床底石上附著性藻類、有機物碎屑及水生昆蟲為生。分布於台灣西部各河川。;棲息於湍急之山區溪流,底質為中大型圓石之河段。扁平體形及特化的胸腹鰭平貼於石頭上 可耐激流。雜食性,主要以石頭上著生的藻類、水生昆蟲、植物碎屑為物。可長至7~10公分。本種僅分布於中央山脈以東之各河川中、上游水域,是花東兩縣特有之魚類。由於數量稀少,已被列為珍貴稀有之保育類野生動物。 ;本種為初級性淡水魚,喜棲息於河溝、池沼、稻田等水草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