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二 设计板汇
实验二 设计板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理解单向板肋梁楼盖的结构布置、荷载传递途径和计算简图;
二、实验准备工作
查找资料了解屋面板的基本做法、屋面板的活荷载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根据建筑物的建筑平面图,确定结构布置图。
2.确定屋面板、楼板的结构做法。????
3.选择钢筋、砼所用材料的种类。????
4.根据受力、绘制计算简图,进行结构计算
5.确定构造钢筋
四、参考资料
连续单向板设计:
1、设计步骤:
a.确定计算简图;b.内力分析;c.配筋计算;d.满足构造要求
2、确定计算简图:
(1)支承条件
对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板,可沿板短跨方向取出1m宽的板带作为计算单元,代表整个板的受力状态。
板支承在次梁上并与次梁浇筑成整体,若不考虑次梁对板转动的约束影响(由此引起的误差可用折算荷载和调整支座截面的弯矩、剪力设计值给予适当弥补),该板带可进一步简化为一支承在次梁上的多跨连续板,次梁为板的铰支座。
(2)计算跨度
计算跨度是指计算内力时所采用的跨长,即计算简图中支座反力之间的距离。
板或梁采用铰支座,但实际上支承都有一定的长度,有时还比较大,内力计算时必须考虑。板计算跨度按教材159页表4-16计算
(3)跨数
对于五跨和五跨以内的连续梁(板),跨数按实际计算。跨数超过五跨时,由于两侧边跨对中间跨内力影响已很小,因此在跨度长相差不超过10%、且各跨截面尺寸及荷载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按五跨等跨连续梁(板)计算,即除每侧两跨外,所有中间跨均按第三跨计算。
(4)荷载计算
由于板通常取1m宽的板带进行计算,这样,1m2上的荷载就是板带跨度方向单位长度上的荷载,内力计算时,恒荷和活荷将分开考虑。
(5)各截面活荷载最不利布置的原则如何?
a求某跨跨内最大正弯矩时,应在该跨布置活荷载,同时两侧每隔一跨布置活荷载;
b求某跨跨内最大负弯矩(即最小弯矩),应在两邻跨布置活荷载,然后每隔一跨布置活荷载;
c求某支座截面的最大负弯矩,应在其左右两跨布置活荷载,然后两边每隔一跨布置活荷载;
d求某支座左、右截面的最大剪力,应在其左右两跨布置活荷载,然后两侧每隔一跨布置活荷载。
3、采用弯矩调幅法计算内力:
一般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内力。
《规范》规定:对四周与梁整体连接的单向板,其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间支座,计算弯矩可减少20%,其它截面不予降低。
等跨连续板在荷载作用下,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后各控制截面的内力,可按下式计算:
均布荷载: (11-1)
(11-2)
式中:g、q —分别为沿梁、板单位长度上的永久荷载、可变荷载设计值;
l0—计算跨度,按教材表4-16 确定;
ln—净跨,各跨取各自的净跨;
α—板的弯矩系数,按教材表4-17确定;
β—板的剪力系数,按教材表4-18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
a.若跨度差别小于10%的不等跨连续板,仍可用上式计算,只不过支座弯矩应按两跨的较大计算跨度计算,跨中弯矩仍取本跨的计算跨度。
b.表4-7中弯矩系数α的适用于q/g=1/3~5的等跨连续梁(板),对于少于五跨的等跨连续板,也可采用表中的α。
4、配筋计算:
根据各跨跨内及支座截面的弯矩计算各部分钢筋数量。在选配钢筋时,应考虑跨中及支座钢筋的直径和间距相互协调,以利施工。板的经济配筋率约为0.3~0.8%。
由于板的宽度较大,且承受的荷载较小,因此,对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楼盖,仅混凝土就足以承担剪力,从而设计时可不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
5、构造要求:
a.板厚
由于板的混凝土用量占整个楼盖的50%~70%,因此从经济角度考虑,应使板厚尽可能接近构造要求的最小板厚,同时为了使板具有一定的刚度,要求连续板的板厚满足表11-7的要求。
钢筋混凝土板截面尺寸
构件种类截面高度h及跨度l比值附 注悬臂板
简支单向板
两端连续单向板单向板h不小于下列值:
一般屋面: 60mm
民用建筑楼面: 60mm
工业建筑楼面: 70mm
行车道下的楼板:80 mmb.受力钢筋
(a)直径:常用钢筋直径为6、8、10、12 mm。对于支座负弯矩钢筋,为防止施工中易被踩弯,宜采用较大直径(一般不小于8 mm)。
(b)间距: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一般不小于70 mm;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1.5 h,且不宜大于250mm。
板中承受正弯矩的钢筋,可随弯矩的减小而部分切断或弯起,但至少要保留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伸入支座,其间距不应大于400nm。同时,下部正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下部正钢筋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