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的论文.docVIP

论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的论文.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的论文.doc

  论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的论文 摘要:历史叙事不只是对于曾经发生了的事件的再现,还饱含着叙事主体的评述立场,这就使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总具有着或隐或显的主观倾向性。司马迁的《史记·孝景本纪》是一个很典型的个案,从对《孝景本纪》与班固《汉书·景帝纪》及其他相关典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司马迁冷峻的笔法后面,隐藏着严肃的对于汉景帝事功的道德评判。这种道德评判倾向,有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概而言之,与时代精神和作者为史之动机密切相关。 关键词:历史叙事:司马迁:孝景帝:道德评判 人们通常不能直接地接触作为“实在的历史”,而只能透过作为“记载的历史”去间接地触及它。历史从其被记录的那一刻起,就并非是对“发生了什么”的简单再现。英国历史学家f.h.布莱德雷指出:“历史显然包括这两种成分:一???面是在时间中的各种事件;另一方面是在人们心灵中的回忆。”在历史文本中,这两方面是有效地又必然地联结在一起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任何诉诸文本形态的历史,都不可避免地要具有当代性。历史的当代性“不是某一类历史的特征(如同经验性范围所持之有理的),而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按照这种观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历史不是一大堆杂乱、无序的材料汇编,而表现为一种思想活动。历史家的职责,并不只是去把杂乱、无序的材料变得有序,把不连贯的故事变得条理清晰起来,他更要做的,是把这类材料放到它们应放的位置,借助于叙事的种种技巧(有时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把它们看作历史知识在时代精神所限定的范围内的一种辅助,并或显或隐地告诉读者,其思虑何在,其理由何在。. 所以司马迁在谈到其著史时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见,其创作《史记》是有鲜明的动机和目的的,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和独立的精神在史学传统和时代精神下的弘扬。 《史记·孝景本纪》即以冷峻的叙事笔调体现着这种倾向。 一、《史记·孝景本纪gt;之编年分析 十二本纪中,《孝景本纪》的写法比较特殊。全文仅1600余字,为本纪中篇幅最短者,与其它诸本纪言、事并重且对重大历史事件记载甚详的特点不同,《孝景本纪》采用编年之法,虽如“七国之乱”之类重大的事件,记载亦极为简略。因其全篇充斥着一些关于天象异变、自然灾异的叙述,以致历来不乏有人疑其为伪,同时也有学者对其进行反驳。当今,比较保守而又通行的说法是:今本《孝景本纪gt;是在司马迁原作的基础上的一个删节本,大体亦保存了原作的风貌和思想倾向。为研究方便,本文以编年的形式对其作以简要摘录: 1、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孝景元年,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2、二年八月,彗星出东北。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庭中。 3、三年正月长星出西方。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吴、楚等七国叛乱,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 4、四年九月,更以(弋)(易)阳为阳陵。 5、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 6、六年,梁、楚二王皆薨。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 7、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十(二)(一)月晦,日有食之。春,免徒隶作阳陵者。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 8、中元年,地动。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9、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亲。三月,召临江王来。即死中尉府中。九月甲戌,日食。 10、中三年三月,彗星出西北。丞相周亚夫(死)(免],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四月,地动。九月戊戌晦,日食。 11、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大蝗。秋,赦徒作阳陵者。 12、中五年秋,地动。 13、中六年三月,雨雹。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皆薨。七月辛亥,日食。八月,匈奴入上郡。 14、后元年,五月丙戌,地动,其蚤食时复动。上庸地动二十二日,坏城垣。七月乙巳,日食。丞相刘舍免。 15、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动。为岁不登,禁天下食不造岁。三月,匈奴入餍门。十月,租长陵田。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16、后三年十月,日月皆(食)赤五日。十二月晦,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贯天廷中。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置阳陵。 上文的摘录,并非对一系列事件的简单胪列。笔者在此所要尝试的是,从这些平淡而又客观的叙事中寻绎出某种道理和意义。笔者发现,作者笔下,每次紧随灾异的叙事,便是人间的纷乱。这样的叙写,显然隐含了对天人关系的某种思索。司马迁是曾经向董仲舒问过学的,但今人并不能据此就判定,司马迁接受了董生“天人感应”的学说。相反,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并不是借天象来预示或支配人事的吉凶、灾祥,而是通过对兴衰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