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编辑须有人文情怀.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图片编辑须有人文情怀   【本文提要】有关卡扎菲之死的图片报道,海外报纸上出现了大规模、大尺度,步调一致地刊登“尸体照”的现象,这在近十年来的世界报界还是前所未有的。这种集体突破新闻图片使用道德底线现象,值得研究。也有一些老牌大报坚守了图片使用的道德底线,小心翼翼地实践着报纸编辑在图片使用上的人文情怀,值得借鉴。   【关键词】 卡扎菲之死 新闻图片 人文关怀   报纸图片编辑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图片的选择与使用上对人的心理感受细致入微的体察、体味与体验,对人的尊严小心翼翼的呵护、爱护和保护上。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死了。这条新闻几乎成了第二天所有国家主流报纸头版新闻。许多报纸编辑打道德底线的“擦边球”——以图片上“无法判断生死”来为自己使用尸体照做心理自慰和责任开脱。于是,卡扎菲的那张“制服被鲜血染红,标志性的头巾不见了,眼睛还是睁开的”,看似还活着实际已经死去的照片,便“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国报纸头版。更有一些国家的报纸大肆使用卡扎菲一脸血污、一身血迹的尸体照,以及众人围着尸体戏谑、取笑、拍照等情形的照片。   这样大规模、大尺度、步调一致地刊登尸体照,在近十年来的世界报界还是前所未有的。这种集体突破新闻图片使用道德底线的现象值得研究。   当然,也有一些老牌大报坚守了图片使用的道德底线,小心翼翼地践行着报纸编辑在图片使用上的人文原则,则值得借鉴。   借用视频截图编辑自留道德缓冲地带   当年,萨达姆绞刑是一段手机视频上传到youtube网站之后传遍全球的。.那时候,传统严肃大报基本上没有采用手机视频的截图;而卡扎菲被俘和死亡之后,也是一段手机视频上传网络,这次传统媒体却毫不犹豫地跟进转载。这正应验了麦克卢汉“地球村”传播原理:一个小小的传播平台,往往可以制造一个全球性的传播事件。   在卡扎菲之死的图片使用上,圆滑一点的媒体的做法,是将电视截图的明显标志有意留在画面上,并注明截图出处,把责任推给视频媒体。编辑们以这种自作聪明的小把戏给自己留下了一个道德缓冲地带。实际上,他们骨子里还是想用血腥的画面和恐怖的情景来吸引读者眼球。这方面做得特别明显的是韩国报纸,几大著名报纸比如《东亚日报》(the dong-ailbo)、《中央日报》(joong ang il bo)以及英文版的《韩国时报》(the korea times),都是这样使用照片的。(见图1)   老牌大报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居然也这样使用照片,这有点出人意料。2011年10月21日《卫报》头版头条通栏标题下就放了一张视频截图照,而且给出通栏版面。   从读者心态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读者还是希望看到血腥、恐怖照片,希望得到这样的感官刺激的。无论是当年普利策收购一家衰败多年的小报之后做的读者调查,还是《苹果日报》进入台湾市场做的读者调查,虽然时隔一百多年,这个结果却是惊人的相同。普利策靠着迎合读者迅速提高了报纸发行量,之后,他就迅速放弃了这一办报理念,在承担起报纸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代新闻伟人。当然,那些一直坚持“读者爱看什么就提供什么”办报理念的媒体,日子过得也不错。但是,显然,这些报纸无论其发行量有多大,永远都只是“小报”,无法归入大报行列。因为,报纸不是一般的普通商品,而是有着更大的社会责任。   弱化视觉刺激体现人文情怀   相比之下,美国主流报纸对这一新闻的报道定位相当明确:卡扎菲政权的结束而非卡扎菲本人的死亡。因此,他们在图片的选择与使用上也显得相当克制和谨慎,多以欢庆胜利的群体照片做主图,以卡扎菲生前照作为辅图。   比如10月21日《今日美国》报头版,主图是利比亚妇女上街载歌载舞欢庆胜利的情景,下面是一幅身着戎装的卡扎菲上校标准照。客观报道,丝毫也看不出有任何借题发挥、炒作新闻的痕迹。(见封三图2)   同一天,美国《洛杉矶时报》头版也是两张照片,主图是利比亚“过渡委”武装力量士兵们登上坦克车挥舞枪支欢庆胜利的情景。主图之下,是一张富有卡扎菲个人风格的生活照。(见封三图3)类似的照片过去也不鲜见,卡扎菲常常在帐篷里接待外宾、召开会议,这也是他向外界展现俭朴生活形象的一种方式。可是,“过渡委”武装力量攻陷首都的黎波里,占领卡扎菲豪宅的时候,却发现他生活的奢华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洛杉矶时报》选用这样一张资料照片,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上述两份美国著名报纸,在选择卡扎菲照片的时候,似乎都在有意回避会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刺激的他被擒获和他已经死亡的照片。其实这时候,各大通讯社比如美联社,已经把“过渡委”士兵抓获卡扎菲时候的手机视频制作成了新闻图片,向世界各国平面媒体编发通稿了,编辑手头是绝对不会缺少这类照片的。   卡扎菲被俘之后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照片,都相当血腥恐怖,都会给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