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问化是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文化现象《深圳大学学报》
PAGE
PAGE 7
古典诗歌学问化中国古典诗学特有的文化现象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晚清学人之诗研究”(项目编号为09YJC751060) 、“中国古典诗歌学问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为06JA750·11-44042)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度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为06J02)的部分成果。
宁夏江 魏中林 宁夏江(1969-),湖南邵阳人,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韶关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清代文学研究。
魏中林(1956-),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清代文学研究。
(韶关学院文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0 ;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进入文人个体创作时代后,始终存在一个“学问化”过程。学问化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独具的现象。重“雅”轻“俗”的观念使学问化成为一种民族审美情趣;享有崇高地位的《诗经》和杜诗成为学问化的价值典范;文人学士的宴游和频繁的诗生活为学问化提供了扎根的沃土;复合型诗文化为学问化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学问化;重“雅”轻“俗”;《诗经》;杜诗;复合型诗文化;
一
中国古典诗歌从民间集体创作时代进入文人个体创作时代后,始终存在一个“学问化”过程。
屈原的《离骚》罗列了那么多的神人名姝、地舆山川、奇花异草、珍禽怪兽、美馔佳肴、华屋丽服,足显其学识之宏富。魏晋六朝时期以玄学佛理入诗,出现了以学术入诗的端倪;这一时期的诗歌离开了浑厚古拙而趋向于精妍新巧,二陆三张两潘一左崇尚辞华,大量采摘化用前人诗赋中的佳句丽词,远来远越离汉代诗歌简澹质朴之风。
唐初诗坛大量引类书入诗;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的诗歌中出现不少经学中的语句,呈现出经学化倾向。韩愈“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曲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进学解》),“无书不读,然止用以资为诗”(《登封县尉卢殷墓志》)。此后从刘禹锡的“不敢题糕”到李商隐诗的“獭祭”,再到晚唐皮(日休)、陆(龟蒙)大肆资书以为诗,唐代诗歌学问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宋初“西昆体就是主要靠‘挦撦’钟嵘所谓‘补假’来写诗的” (1)43,“作西昆体就要有学问,西昆体以用典为特点,没学问不行”。(2)157欧阳修积极汲取西昆体“以学问为诗”的经验,增加了学问的广度,将“以学问为诗”处理得更加艺术化。王安石的诗“往往是搬弄词汇和典故的游戏,测验学问的考题;借典故来讲当前的情事,把不经见而有出处的或者看来新鲜而其实古旧的词藻来代替常用的语言。典故词藻的来头愈大,例如出于《六经》、《四史》,或者出处愈僻,例如来自佛典、道书,就愈见功夫。” (1)41苏轼“其学富而才大,自经史四库,旁及山经,地志、释典、道藏、方言、小说,以及嬉笔怒骂、里媪灶妇之常谈,一入诗中逐成典故”。(邵长蘅《施注苏诗·注苏例言》)。黄庭坚作诗苛求“无一字无来处”,还提出了一套资书以为诗可操作性理论点铁成金 (《答洪驹父书》)、夺胎换骨 (惠洪《冷斋夜话》)。宋明理学家以理学入诗,明显出现以学术入诗的现象。
清人“六经三史诸子别集之书,填塞腹笥”(钱谦益《黄孝翼蟫窠集序》),不仅诗歌中典故运用经常化和偏僻化,而且大规模出现以学术入诗的情况,尤其是以朴学入诗,所谓“海云鼎籀,纪事西樵;杜陵铜檠,征歌石笏。钟彝奇字,敷以长言;碑碣荒文,发为韵语。肴核《坟》《典》,粉泽《苍》《凡》。并足证经,亦资补史”。(黄孝平《清诗汇叙》) “自诸经传疏,以及史传之考订、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贯彻洋溢于其诗”。(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序》)
古典诗歌的学问化并不是某一时期某个流派所体现出来的片断性现象,而是伴随着古典诗学历程强弱参差地形成一个持续性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趋向是以踵事增华的方式由弱渐强。
世界上古代中国、印度、希腊(欧洲、西方)三大诗学体系中,后两者的发展中虽包含一定的学问化要素,但远未形成“问题”,也不存在一个类似的有可比性的学问化过程。有些我们所说的学问化因素在西方的诗学中间或存在,但并不突出,而且远未形成一种普遍现象。比如用典,西方诗作中的用典现象远不如中国古诗那么传统,那么密集,但不乏奇妙之作。如15世纪的法国在建立高雅诗的过程中,曾经流行过“博学诗”。弥尔顿、让·保尔、波德莱尔和马拉等许多西方诗人也都热衷于引用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中的典故,但西方诗学是用“对话”理论来看待用典的,认为用典意味着此与彼、今与古、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对话。而不是把它看成诗歌构成的一种要素。也就是说,学问化是中国古典诗学所独具的现象,它直接同中国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衍生出来的特有的文化现象。
二
中国士人向来有重“雅”轻“俗”的审美情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