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陇南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与祭祀思想探析.docVIP

陇南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与祭祀思想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陇南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与祭祀思想探析.doc

PAGE  PAGE 7 陇南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与祭祀思想探析   【摘 要】位于陕甘川交界的陇南地区,素有“陇上江南”之称,独特的地理环境,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孕育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羊皮扇鼓舞是该地地域文化色彩浓郁的一种舞蹈形式,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经过人们口传身授和后人的整理加工保存下来。本文在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陇南地区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其中的舞蹈思想,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该舞蹈艺术。   【关键词】陇南;羊皮扇鼓;表演形式;祭祀思想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17-02   《竹书纪年》中“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描述的是原始舜帝时期先民们手舞足蹈模仿动物的一种有关图腾崇拜的仪式舞蹈,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用石头相互摩擦发出的声音成为当时舞蹈的节拍器,人们随音乐起舞。随着技术发展,鼓逐渐替代石头,成为舞蹈中一种必不可少的道具,经过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鼓舞,不仅是一种乐舞的形式,更是一种民族的象征和标志,在汉族备受推崇。中国西北部的甘肃地区,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古代的戍边之地,同时也是兵家重地,频繁的战事促使鼓具有了军事价值,成为发号施令、督促战斗、鼓舞人心、庆祝胜利、消灾灭害时的一种标志,与鼓共舞逐渐成为甘肃人民娱乐生活的方式之一。   甘肃地区的鼓舞是当地汉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同时也受到许多少数民族的喜爱,所以鼓的种类繁多,传递的寓意也各不相同。流传在陇南地区的羊皮扇鼓舞,1958年在全省农民文艺调演中崭露头角,1968年经过武都县文化馆的挖掘与整理,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近几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羊皮扇鼓舞的发展概述   羊皮扇鼓舞主要流传于陇南地区,涉及有武都、西和、文县、康县、礼县等周边农村地区,活动时间一般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是一种说、唱、跳三位一体的总和形式。在当地有一种说法叫做“十月的师公比驴忙”,收获后的农民利用农闲,请“师公”到家中庆祝丰收、驱鬼除鬼、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唱词中唱道:“太阳出来一点红,先发雷,后撞钟。发雷撞钟惊动神,先惊天,后惊地。惊得天,天得知;惊得地,地也知;龙王老爷早得知。骑上马,驾上云,飞云走路到坛中。”那时,人们寄情于舞,认为舞蹈可作天地间沟通的一种法器,即把此舞蹈定位祭祀神灵的一种宗教舞蹈。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同时也给舞蹈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一部分羊皮扇鼓舞还保留着祭祀的风俗,另一部分成为民间大众娱乐的一种方式,唱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唱到:“一古前梁说孟姜,二郎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荆树,四马投唐小秦王,五人脚下保太子,私下三关杨六郎”,从古至今,从神话传说到历史故事,成为当地人闲暇时消遣的一种乐趣。同时把解说历史事件纳入舞蹈的唱词中去,成为当地舞蹈的一大特色,也和孕育它的这片土地密不可分。   陇南地区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的交汇地,文化底蕴厚重。同时,它不仅是古秦人的发祥地,而且也是中国古代西部氐人和羌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所以此地区既有华夏民族大文化的同源性,又有地域和民族的独特性。在此地区考古学家证实发现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及白马氐的寺洼文化,原始人生活方式从狩猎到畜牧到农耕的转变,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他们歌舞作乐,祭祀祖先、崇拜图腾、祈求五谷丰登,所以羊皮扇鼓舞代代相传、遗留至今,我认为它是由农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过渡的产物。   二、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   (一)道具   羊皮扇鼓舞,因形如薄扇而得名。用浸过水的羊皮蒙于宽0.5厘米、厚0.2厘米的扇形铁圈之上,鼓把上套有9个圆环,被当地称为“三环九扣”,鼓槌三尺三寸,用牛皮制成,鼓槌尾端系有一条长约20厘米的三角形红布,鼓面中间印有大红色图案,形状多样。舞人在舞动时,左手执鼓,右手执槌,在舞蹈的同时敲击鼓面,身体上下摇动,使鼓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与之相配的还有铁环发出的“唰唰”响声,节奏感强。在民间,人们认为用羊皮制作的鼓,具有通神的作用,鼓舞是人神沟通的一种方式,以此来保佑健康、平安。   (二)服饰   早期,扇鼓舞的表演者多穿白色对襟上衣,蓝色长裤,腰间系红色开叉裙,外扎八卦半裙,红布缠头,后来经过表演者的改良和加工,服饰得到了简化,为青衣红裤,腰间配红腰带,额头画一只竖眼(取马王爷三只眼之意),此装扮略有图腾崇拜之意。   (三)音乐   羊皮扇鼓舞所使用的音乐源于陇南的民间小调,地域色彩浓厚,乡土气息浓郁,表现了当地人民农作后丰收的喜悦之情,旋律悠扬动听,在音乐的伴奏中人们尽情舞蹈,情感中夹杂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舞蹈热情奔放,生动活泼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