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贡茶院讲解词.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唐贡茶院讲解词

PAGE  PAGE 7 大 唐 贡 茶 院 讲 解 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来到大唐贡茶院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员某某。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海拔352米、钟灵毓秀的顾渚山。绿荫丛中的这座仿唐古建筑,就是新建的大唐贡茶院。是由(南京)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郑光复教授设计的、临海古建筑有限公司建造的、内部装璜有北京世纪彩虹展览展示有限公司完成。 新建的大唐贡茶院是在原址上修建的。早在唐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在这里就建造了第一座专门为朝廷加工茶叶的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 新建的大唐贡茶院一二俩期,有陆羽阁、东长廊、西长廊和吉祥寺四部分组成。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陆羽阁部分。新建的陆羽阁共分三层。请各位游客,随我一起参观陆羽阁的第一层。 陆羽阁 第一层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幅铜雕,反映的就是宫廷茶宴时的盛况,中央是一棵大茶树,下面的这些器具,就是当时宫廷煮茶时所使用的精美茶器。 陆羽阁第一层,重点阐述了大唐贡茶院的历史地位。我们大唐贡茶院是: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累计贡茶时间最长[从唐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到清顺治三年(即1646年)累贡达到了876年]贡茶院。所以,被誉为历史之最。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拜山喊泉”游戏。当初,制造“紫笋贡茶”时,是要用金沙溪水来洗茶叶的。由于,每年的春三月造茶时,未到雨季,金沙溪水较少,茶农们就虔诚地“拜山喊泉”,希望用这种方式能把山中泉水喊出来,好早一点将朝廷要用的贡茶制好。这是一个声控装制,大家只要对着竹筒用力呼喊,壶中就会有水流出来。这是一个互动游戏,重点就是让大家参与进来,感受一下当时茶农们为赶制贡茶的迫切心情。 在这里,大家看到的就是宫廷仕女图。后面是张文规的《湖州贡焙新茶》诗: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说的是皇帝寻春带醉归来,宫女们忙着为皇帝递水。此时,传来声音说,顾渚的紫笋茶到了(唐时顾渚山属吴兴郡),宫女们闻听此消息,脸上都乐开了花,就像盛开的牡丹一样。耳环和玉簪都晃动了起来。[张文规:陕西临漪县人。唐??宗公昌元年(841)七月十五日,自安州剌史移迁湖州剌史。]这首诗还告诉我们,紫笋茶每年很早就要造好送达皇宫。一个“寻”字,表明春天还没有到来,需要去找。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虚拟翻书”。这里主要以陆羽《茶经》中“茶之源”为背景。书中主要介绍四个部分:1)、贡茶院的历史。2)、陆羽顾渚二相依。3)、贡茶加工、急程递送。4)、名茶恢复。 现在,大家看到就是知识问答游戏。这也是一个互动游戏,里面有很多关于贡茶院以及茶文化方面的知识,大家不妨试一下。如果回答正确,里面就会发出热烈的掌声;反之,头上就会挨一小捶,让您加深记忆。 在陆羽阁第一层,我们将现代科技与古代建筑巧妙地溶为一体。 现在,请各位游客随我参观陆羽阁的第二层。 陆羽阁 第二层 现在,大家看到的“陆羽阁”三个楷书大字,就是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刘枫先生题写的。刘枫先生也是浙江省原省委副书记。 陆羽阁第二层,重点阐述的就是《茶经》的历史地位以及《茶经》的四个版本和《茶经》的十个部分。 现在,大家看的这幅铜雕,就是陆羽与友人一起研究茶事的情景。上面还有许多“茶”字的写法,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茶寿”指的是多少岁?“茶寿”指的是108岁。茶字的上面是个草字头(艹)即二十,下面是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等于108。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经常喝茶能够长寿。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唐中期以前中国茶叶的历史、产地、以及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等知识作了全面仔细的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茶经》的版本很多,现存的《茶经》大致有四个版本:一是有注本、二是无注本、三是增图本、四是删节本。 这就是《茶经》的第一部分“茶之源”。开宗明义阐述了我国南方是茶的发源地,有高过数十尺、两人合抱的大茶树。 这是《茶经》的第二部分“茶之具”。描述了唐代在茶的采摘、制造和储藏所需的十五种工具的样式、规格、材料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这是《茶经》的第三部分“茶之造”。重点阐述了采茶的适宜时间,气象条件以及选采鲜叶的形状特征。陆羽认为鉴别茶叶好坏的最佳方法,在于茶农的实践中,即“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这是《茶经》的第四部分“茶之器”。详细介绍了煮茶、饮茶所用的二十四种器具的形状、规格、作用和使用方法。这是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宫廷所用的精美茶器。 这是《茶经》的第五部分“茶之煮”。着重论述了煮茶、饮茶过程中炙茶、用薪、用水、烹煮和酌茶等工艺。其中对用水的论述尤为精辟,强调好茶要用好水烹煮。提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观点。 这是《茶经》的第六部分“茶之饮”。阐述了饮茶起源于传说中的神农氏[神农氏即炎帝,传说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