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三复习专题诗歌1.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复习专题诗歌1高三复习专题诗歌1

PAGE  PAGE 6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形象篇(一) 一、复习目标 1、明确诗歌的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鉴赏的规律。 3、掌握诗歌形象鉴赏的答题方法。 二、知识积累 诗歌中形象指的是诗歌的艺术形象,一般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1、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前者如杜甫《蜀相》中描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后者如柳永《雨霖铃》中漂泊江湖的多情的“我”的形象。 2、事物形象即物象。中国古典诗歌有一大类叫“咏物诗”,托“物”言志。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石灰”就是物象。对咏物诗的鉴赏,不要停留在其外形特点上,要挖掘事物内在的神韵、品格、精神,找到与“志”的契合点。《石灰吟》中石灰“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与诗人“不畏挫折磨难”;“粉身碎骨”与不惜牺牲;“清白”与诗人的节操皆有对应关系。 3、景物形象即景象。景象常常寄托诗人的情感或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如唐朝诗人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这一意象就蕴涵了作者对菊花的高洁品质的认肯和追慕之情。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看似纯粹写景,实际上还是含蓄地透露出作者对高旷脱俗的境界的向往。 三、例题引路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答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答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此词表现了一个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题方法小结: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答题。 小松(唐·杜荀??)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小结: 4、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题小结: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附录: 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anqlud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