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复习有效教学策略高考历史备考复习有效教学策略.doc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有效教学策略高考历史备考复习有效教学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有效教学策略高考历史备考复习有效教学策略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有效教学策略 【摘 要】2011年重庆高考试题总的特点是稳中求变,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命题特点的蛛丝马迹中,我们仍能找到一些不是规律的特点,可为重庆的高考备考找到一些提示和借鉴。 【关键词】重庆 历史试题 命题特点 教学策略 2011年重庆高考总的特点是稳中求变,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创新方面可圈可点,如试题大量创设新情境,采用的新材料丰富多彩等,可以看出重庆卷尽力向新课程靠拢的倾向。但试题在立意和问题设置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出入,无法跳出考察基础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怪圈,与命题者原有的能力立意有较大出入。从命题特点的蛛丝马迹中,我们仍然能找到一些不是规律的特点,可以为重庆的高考备考找到一些提示和借鉴。 一 2011年重庆历史高考试卷的命题特点 1.紧扣“考试说明”,立足基础知识 “谨慎有余、创新不足”似乎一直是重庆高考历史试题让人诟病的地方,在求“稳”这个“紧箍咒”的束缚下,在“知识”与“能力”这两个考察目标之间,重庆高考试题一直似乎更青睐前者。2011年重庆卷仍然延续了以前的风格,紧扣“考试说明”,立足基础知识,对考生识记教材内容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2.力求知识点覆盖全面 因为受到试题数量(选择题12道,主观题2道)的限制,重庆卷为了体现试题的信度和效度,除了紧扣“考试说明”外,还尽量追求考点的高覆盖率,特别是选择题的选项尽可能增加跨度,设置不同章节的选项,甚至是不同板块的内容。如13题表面是考察中国古代的制图学,实际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的理解,涉及魏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明清时期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 3.新材料、新情境,新课程色彩导向浓厚 新课程的考试大纲要求“命题不拘泥于教材,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也就是要求题干尽量采用新材料、新情境,这样就使考察目标由以前的“知识立意”角度向“能力立意”角度转化。重庆2011年高考试题十分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一导向,客观题12个选择题除了第16题直接设问外,其他11个选择题均以新材料的形式出现,主观题也全部使用了新材料。对待材料,命题者为了降低学生阅读的障碍,还对材料一些难懂的地方进行了修改和注释,可见命题者希望靠拢新课程的良苦用心。此外,材料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有原始的材料(12题、13题、15题、17题、20题、21题、22题、23题)、诗歌(14题)、图表(19题),这是试题在向新课程方向靠拢的成功探索。 4.立意和设问大相径庭,仍然侧重死记硬背 命题者一方面希望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方式来打破直接设问的传统,跳出考查死记硬背这种怪圈;另一方面希望更多地考查考生依托教材基础知识进行推测、判断的能力,从而有利于考查学生能力和高校选拔人才。但遗憾的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材料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题干的材料与设问严重脱节,材料似乎可有可无,最后又回到了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原点,与命题者原有的能力立意有较大出入。 2011年卷i 12道选择题中单纯的识记类或者可以简单转化成识记类的有12题、13题、15题、16题、17题、19题、20题、21题、22题,比率高达75%。如第15题命题者的原意是考查学生对宋朝和对夏“屈意抚纳”的理解,明显是想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但设问却是“宋朝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什么”,此题马上就转化成了考查宋夏和议的内容,材料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19题命题者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个时政热点,试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但设问却没有做任何处理和变化,直接问“他们前往的地区位于图中的哪一个”,这样的材料明显过于牵强。卷ii的主观题答案基本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对材料的简单归纳,另外一部分是结合所学知识,考查迁移教材知识的能力,答案要点基本是教材原文。如第37题,第(1)问第1小问:参考答案主要根据材料得出。第2小问:参考答案完全依据教材得出。第(2)问第1小问:参考答案就是对材料的简单归纳。第2小问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考查,但答案仍然基本来源于教材。第(3)问第1小问:参考答案完全出自材料。第2小问:参考答案绝大部分要点源于材料,其中有两个答案要点出自教材原文。 二 重庆备考复习有效教学策略 1.认真落实“考试说明”的考点,夯实边角知识 在重庆卷对基础知识高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按照“考试说明”,完整、细致、准确地掌握所列考点,这是高三历史备考的重中之重和关键。 边角知识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在市场各种资料铺天盖地的现实情况下,命题者几乎“无法下脚”,考查大家都不注意的边角知识无疑是很好的选择。2011年重庆卷第22题是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的一道题,从材料看似乎是考查学生分析、对比中外史实的能力,其实设问与材料严重脱节,学生只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yongwxiaj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