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49年外国诗的文言翻译.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12-1949年外国诗的文言翻译

第 33 卷第 6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年 11 月 Vol. 33 No. 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1 ────────── 收稿日期:2011-03-22 作者简介:彭建华(1970-),男,土家族,湖南龙山人,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欧洲文学研究、翻 译研究。 -32- 1912-1949年外国诗的文言翻译 彭建华 1,邢莉君 2 (1.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江夏学院 人文系,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民初以来,诗歌翻译在文言和白话不同的语言形态和两种不同的知识型层面上发生,并成为中外文 化交往上愈来愈重要的实践活动。新文化一派则视诗歌翻译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鼓吹白话及新诗体的翻译,并 放逐了文言及其传统格律诗体。坚持文言翻译的尝试延绵于整个 20 世纪,这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晚清民初;诗歌翻译;知识型;文化;交往行为 中图分类号: 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6-0032-06 The Poetry Translation into Literary Chinese during 1912-1949 PENG Jian-hua1, XING Li-jun2 (1.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2. Department of Humanity, Fujian Jiangxia Colleg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Sinc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poems has been based on two different layers of knowledge and forms of language - literary or vernacular Chinese. It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ractice in the in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Regarding it a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New Culture school advocates translation in vernacular Chinese and new prosodies, and abandons literary Chinese and its traditional rhythms. However, the endeavor of poetry translation in literary Chinese throughout the whole 20th century manifests its evident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poetry translation; knowledge-based; culture; intercommunication 1917 年发起的文学改良和“诗体的大解放”改变了外 国诗翻译的基础和方向。为了树立白话新诗,胡适、刘半农、 周作人等较多选译了一些通俗浅近的外国诗歌。20 世纪 20 年代,新诗的创作渐渐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外国诗的翻 译却也由此变得繁荣起来。诗歌翻译的选择较多迎合了自觉 的文学意识,译者往往挑选投合自我性格的诗作,把翻译作 为创造的练习,或者遵守一定的文学思潮或派别的标准,服 从一定的文学史观念,翻译所谓的典范作品(即名家名诗)。 胡适认为:“工具用得纯熟自然了,方法也懂了,方才可以创 造中国的新文学。”其一,“我们的工具就是白话”。其二,“因 为西洋文学真有许多可给我们作模范的好处,所以我说,我 们如果真要研究文学的方法,不可不赶紧翻译西洋的文学名 著,做我们的模范。”[1]以下分析民初的诗歌翻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