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曾梵志:沉默和喧哗.doc
曾梵志:沉默和喧哗 “画画能让人有一个和自己单独相处的方式。” 曾梵志通常不会离开北京超过4天以上。那样他会感到不安。 只要在北京,如果没有其他日程,他每天上午9点半走进工作室,直到晚上离开。 每年他都会在春天开始绘画一件大幅作品。助手提前一个月订好画布,抬放在工作室。他会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观察这块画布,触摸,感受,手指在虚空中比画,动笔前,将精力和体力养到完足。 画刷一旦落下,头三天仿佛暴雨无歇无止。助手观察他的心情、进展,让音乐在柴可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这些熟悉的旋律中转换,偶尔也会是《红灯记》和《沙家浜》。“不对,换一个。”他向助手直接要求。 工作室外,院子里的小园林由他亲自打理,花时有序:从门口移步到院尽头的池塘,一路四季,迎春花后有粉紫玉兰,盛夏荷,凌霄开至深秋。 他在草场地的邻居是劳伦斯?何蒲林,香格纳画廊的老板。当年他将自己的画交给何蒲林时,这个瑞士人还只能把它们挂在上海波特曼酒店的二楼走道上。20年过去,他们仍然在做邻居。“我们俩话都不多,在一起只能聊聊艺术和未来,要不就各自沉默着。”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举办“曾梵志?散步”大型个展。在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灰度空间里,曾梵志《自画像》在七堵墙体结构的层层窗格中侧身睥睨:“面具”背后的这个人到底是谁? 三里屯 1995年9月初,栗宪庭策划的“从国家意识形态下出走”中国当代艺术展被陈列在汉堡的“文化广场”。这个“文化广场”是一所废弃的厂房,被改造为剧场、乐队、咖啡厅和展厅。这种建在现代工业遗址之上的艺术场所国内如今也到处可见了,但那时候还是新鲜东西,和正经美术馆相比,在这种场地展览,似乎给国内艺术家留下的印象是没有那么被重视。 在十来位参展艺术家里面,曾梵志属于最年轻的,刚过30岁。但此行给他最深的印象并非展览,而是一行人从汉堡抵达阿姆斯特丹后的第二天早上,他发现自己带出来的美元都不见了。“2614美元,这个数目我现在还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对我来说是笔巨款。那时候我们每年也就卖出去一两张画,画价也不高。”那时国内没有真正的商业画廊,买画的主要是使馆人员、大学里的外国老师和留学生、外国游客。有段时间,一个使馆工作人员表示愿意为他的画分期付款,这是他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于是每个月他都可以去领回100美元。 整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展示的机会增多,欧洲的重要艺术媒体也开始刊登关于中国大陆艺术家和艺术展的报道。在一种渴望被西方看见、和西方对话的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不得不主动携带与文化差异、民族属性和意识形态相关的视觉参照。曾梵志印象中,那个时期在欧洲办的展览几乎都是10人以上规模的群展,而且,无不在展名前面冠以“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大帽子。 去汉堡那次,曾梵志从武汉北漂到京城不过两年多时间。“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想毕业一定要去北京,一定要去北京。但我是湖北美院的,想分配到北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后来我1993年自己跑过来了,辞掉了工作。那个时候也不叫辞职,叫停薪留职。” 他199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江汉区一个街道办事处的防汛指挥部,指挥部下面有个劳动服务公司,叫扬子江广告,沿江十几块广告牌都归这个公司所有,他就是被分去画广告牌的,算是这个单位唯一的大学生。上班第一天,领导给了他很长一把竹梯,让他背着到马路对面去画广告牌。“我油画系毕业,学校是把我们当艺术家培养的,出来让我画广告,我觉得很痛苦。我就天天在家不上班,画我自己想画的那些油画。这次展览里面的《协和三联画之二》就是那个时期画的。”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全国艺术圈名声挺响的是“圆明园”,他也一直向往,觉得有很多艺术家聚在那儿,肯定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很自由的状态,他就去考察。“一看,哎哟,我说这不是我想去的地方。”他从小在武汉最显洋气的汉口长大,虽然不是个什么了不起的城市,但生活习惯完全是城市的。跑到圆明园村一看,街上养猪、养鸡,一堆土房到处垃圾。“艺术家吃喝拉撒天天在一起,我不喜欢这种生活,我还是希望至少有个相对独立的状态。后来我就找皮力帮忙,他帮我到处找房子,最后找到中央美院一个老师,他爱人有个同事的朋友在三里屯有套富余房子。当年私人出租还算违法,也不敢明目张胆,因为隔壁邻居都是房主同一个单位的,我们就说是表姐、表哥这种亲戚,才把这个房给租下来。” 1993年春天,漫天柳絮中,他提个箱子到北京来了。曾梵志说,那时候三里屯安静得不得了,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很远地看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稍微按下铃铛,声音就穿了过来。现在的遍地酒吧当年也没有,直到1998年左右才开了第一家酒吧“白房子”。1995年他搬到附近的新源里,租了一室一厅,客厅也当画室,但也不敢多画,因为画完没地儿放,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