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有效策略.docVIP

浅议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有效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有效策略.doc

浅议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有效策略   摘 要: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教育历史悠久。然而,当今社会,学校忽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父母过分迁就子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严重的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造成小学生缺乏社会公德心、缺少感恩意识。学校和家庭要协同起来,对学生开展各类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逐步形成文明礼仪。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4.059   中国礼仪具有悠久的历史,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古训,无不体现了知恩、报恩的美好情怀。然而,当今社会,因为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生缺乏社会公德心、缺少感恩意识。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并协同起来,对小学生开展多种感恩教育,让他们从身边的事情感受到父母的操劳,感受到身边人的关爱,从而逐渐形成“感恩”的思想意识,让学生从心底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一、家庭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为下班的父母送上拖鞋;为父母送上一杯热水,坐上一顿可口的饭菜;在他们疲累时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生身之恩大于人,养育之恩大于天,百善孝为先”,身为子女必须感恩父母,是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最终得到的只是满头银发与布满双脸的皱纹。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赞美母亲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白发亲娘》等爱的旋律中能让学生逐渐从心底感受到父母给予孩子的是无私的母爱和父爱。家长应引导孩子通过一系列点点滴滴的小事体现自己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在某种程度也是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感恩方式。   二、在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是使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中的琐事缺乏感受,没有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就会慢慢地缺乏为别人着想、感恩别人的意识。   因此,在学校感恩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利用节日文化活动,倡导感恩教育,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明悟感恩的意义,并努力尝试从今后的生活中学学习感恩,增加对祖国、社会和父母的感恩之情。   (一)父母的养育之恩   学校可以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为契机,开展“爱父母从身边做起”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丰富活动的目的意义,让学生感受父母义无反顾地呵护自己的孩子有多么的艰辛和不易。让学生明白父母不求回报的付出,最终源于无私伟大的父爱和母爱,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的想法是父母的笑容和对自己的肯定,父母的健康是孩子一辈子最大的愿望,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幸福。   (二)教师的教诲之恩   人一生,只有今世,没有来世,知恩要趁早,报恩更要趁早。人的一生中除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有教师的教诲之恩。 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思想认识的帮助者,通过开展类似“感恩老师,我为老师送贺卡”等活动,让学生懂得知恩、学会感恩,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对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熏陶,促进他们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我们这些后来人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像春蚕、像蜡烛,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捍卫这个职业的圣洁,用生命的痕迹激励着学生真正从心底里感受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含义。   (三)社会的仁爱之心   中国从古至今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古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读一读古人的爱国至理名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级德育基地教育等活动为载体,逐步增强和激发学生“知恩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厚情感。学校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主阵地,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适应社会,对社会常怀仁爱之心,让学生从心底感受最伟大的美德是热爱祖国。作为祖国的儿女,我们的人生就是要以最优的业绩去回报祖国母亲,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   三、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学生在家庭受到的教育要远远超过学校的教育。当今社会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上总是有求必应,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加快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所以,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结果。学校可以定期发家校表现记录卡,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总结自己的进步;教师向家长汇报学生的近期在校表现;针对学生的进步,家长留下真诚、鼓励的话语和发自肺腑的对教师的谢意,沟通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密切了家校间的联系。通过一段时间的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感恩活动的开展得既扎实又有效。   四、校园环境中的感恩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