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毕跃英 无一日不刺绣.doc
毕跃英 无一日不刺绣
毕跃英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8点开始刺绣,中午给家人做饭,吃完饭老公负责洗碗,下午接着绣,做完晚饭再绣到深夜,从不间断。她太喜欢刺绣了,闭上眼,眼前就会出现一根根的绣线
毕跃英不识字。
几十年前,大老挖村少有女孩读书。但毕跃英家在村里还算富裕,弟弟妹妹都读书,3个哥哥也读书,只有她例外。她还小的时候,大哥就已经结婚了。哥嫂都要干活,长辈要她帮忙带孩子,以减轻大嫂的负担。后来有人问她,兄弟姐妹6个里面,只有她没上过学,会不会有遗憾。她笑得灿烂,“不遗憾,到现在,哥哥还是最喜欢我”,这也挺好。
不识字,所以她就没想过其他出路,一门心思地刺绣,过一辈子。 手工绣品难寻
昆明市石林县阿着底被称为彝族刺绣之乡,刺绣、织布、缝衣裳几乎是所有彝族女人必备的技能。在石林县最大的绣品店里,一个小钱包只要10元,三四十元就能买到刺绣手包,款式较旧的还能打折,新品略贵,价钱在几十到上百不等。
店员拿着一张方桌大小的绣品说,“同样大小的一块布,机绣桌布卖价是170,手绣的是360,手绣一两个月的工作,机绣一天就能完成”,在批量生产的机绣面前,手绣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机绣品和手绣品很好辨认,店员说,手绣的针脚密实,正面精美,反面丝线盘踞错综复杂;机绣的针脚则稀疏很多,还会有明显的线头,正反和两面区别不大。
毕跃英的儿子昂贵介绍说,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机绣、人机混绣和纯手工的刺绣产品,价格也随之递增。现在的纯手工艺人大多四五十岁,她们靠刺绣是无法养活自己的,只是把它作为一项传统爱好,给自己或者下一辈绣一些用品。
手工绣品的确很难生存,“以前我们要干农活,休息的时候能绣几针就绣几针,从来没想着要卖”,毕跃英说,如果要靠卖绣品为生,早就饿死了。以前,丈夫在文化馆工作,不舍得卖掉自己的画,收入微薄,她曾经卖过绣品补贴家用。
如今她早已离开居住过的村庄,在阿诗玛小镇上开了一家刺绣店,除了将绣品低价卖给北京民族文化宫、云南省博物馆等单位,她几乎不再轻易出售自己的心血,毕竟每一个都花了十足的心思。尤其是几年前最多一周就能绣好的小孩背被,现在眼神不好,要费上一个月的功夫,于是她就更舍不得了。
毕跃英家中摆着很多自己的作品,“有一块沙发巾,用了至少25年,现在还没变形。”颜色虽然有些褪去了,但依然别有风致,沙发后面挂着大幅长方形绣件,在玻璃的保护下颜色鲜亮。
她想着,要把这些都当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就好像她在阿诗玛小镇所开的绣品小店里,也摆着她的母亲传给她的刺绣包头,颜色已经褪去些许,但光泽如新。
目前像毕跃英一样系统掌握彝族撒尼刺绣技法、样式、配色等内容的民间刺绣人屈指可数。昂贵说,“很少人会买单个绣片,因为撒尼人的绣品不会独立存在,一定是绣在某个物件上的,尤其包头和衣物上为最多”,在县域范围做民族服饰的人很多,但能做最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服饰的少之又少,会剪裁的不会刺绣,会刺绣的不会剪裁,母亲恰恰两者都掌握,而且技艺都比较精湛,要得到她的一幅作品确实不易。现在家人们的工资丰厚,这也使得她放下心里的担子,“我靠老公就行了。”
丈夫、儿子、女儿都从事美术行业,更懂得欣赏绣品之美,他们也不想让毕跃英卖掉自己的绣品。有人问她,“姐姐,你为什么配色那么好看,是不是因为你们家搞美术的老师多”,她笑着回答,“他们配色还要问我呢。”不过毕跃英认为,女儿昂扬比她绣得更好,只是少有年轻人愿意专门刺绣,昂扬现在在做美术老师,只有闲时绣两针。 蚕丝线哪怕掉色我也喜欢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毕跃英不愿意改变,其中两件事儿,她一提起来就较真,说多了就生气。其一,是配色,“以前老人都是从白线开始,现在这些年轻人,绿色也不管,红色也不管,想怎么绣就怎么绣,我一直都是老一套。”白色、粉红、金黄、绿色、大红五种颜色是撒尼刺绣的基础颜色,在毕跃英的刺绣中一定会出现,组合起来对比强烈,火而不辣、素而不冷。
其二,是刺绣所用线的材质,她一定要用蚕丝。“几百年前就是用这个,不要说我们撒尼,其他族刺绣也是用丝线。不用蚕丝的话,绣出来我心里不划算。”
小时候,丝线靠哥哥们往回带,现在,她会自己到昆明市里买,石林县的商店少有卖蚕丝线,因为这样的材质会“刮着手”,绣出来起毛,再加上容易掉色,大部分人觉得不好看,也不好卖,“夏天还好,手是滑的,冬天手上容易裂口子,用蚕丝会刮到。”
有年轻人跟她说,“你这个哈巴子,现在都不用这种线了,我们用的这种线不会掉色。”她说,“我不喜欢不会掉色的,我就喜欢这个,掉色了也不怎么难看,我觉得越掉越好看。”蚕丝线细腻自然光泽带给刺绣的传统质地,是现代机用线无法带来的原味。此外,蚕丝线经久耐用,许多她珍藏的上辈传下来的绣品依旧光泽如新,韧度依旧。她曾经也用过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