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非听不可1001张唱片.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作 者:(英)罗伯特·迪默里Michael Lydon,《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创刊编辑  20世纪50年代初,我,一个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孩子,开始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我们的起居室有一架Victrola牌留声机,它下面的柜子里,有些厚厚的黑胶老唱片,它们是如此脆弱,以至于在我长到足够大之前是禁止触碰它们的。爸妈买过几张热门单曲唱片,但我们拥有最多的,是那种看起来像相册的唱片册:有内页纸套的硬纸板包装,装有三四张甚至更多张碟,听时需要翻面或者每隔四分钟更换一次。我们听过贝多芬的交响乐、《Peter And The Wolf》,还有《Porgy And Bess》。  然后,似乎一夜之间,一切都改变了。单曲碟变小了,中间有个大洞,每分钟旋转45转。唱片变成轻巧、不易破损、每分钟转数为33 1/3的长时播放(LP)碟片,这听起来好多了,两面都能播放二十分钟,塞进有品位的封套里,还有照片和内页说明供你边听边研究。《Benny Goodman At Carnegie Hall》、《My Fair Lady》和《Errol Garners Concert By The Sea》--这些早期密纹唱片浸透我年轻的灵魂。  起初,流行唱片大多不过是热门单曲合集,但爵士和摇滚音乐家们热爱密纹唱片的播放长度和高保真声响带来的丰富可能性。正如作曲家们曾以交响乐的形式创造过辉煌,他们也开始采用密纹唱片来发表个人音乐宣言。Frank Sinatra的《In The Wee Small Hours》(1955)和Ray Charles的《Genius Hits The Road》(1960),成为我们后来称作概念专辑的那种唱片的早期范例。  在新的十年间,据公告牌(Billboard)统计,持久耐用的密纹唱片的销量超越用过即扔的45转唱片,卖掉四百五十万到六百万张--在美国的确如此。在英国则多用了八年,密纹唱片的销量才超过单曲和EP(慢速播放碟,含四五首歌曲)的销量。许多60年代产生的流行明星,都有个经典的成长曲线,即是以打榜单曲为开端,到变成唱片艺人而达到成熟期。他们的听众也跟着照做,从单曲到密纹唱片阶段,把它们作为热爱又珍藏的财富小心装箱,从家里搬到大学,再搬到第一所公寓。无论是听《Disraeli Gears》还是《Aretha: Lady Soul》,唱片成为百万条生命开放心智的里程碑:我们就是我们所倾听的音乐。我们通过唱片,紧跟20世纪60年代喧闹的文化争论:Bob Dylan用他辛辣的《John Wesley Harding》回答The Beatles奢华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The Rolling Stones以回归本源的《Beggars Banquet》宣布放弃《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那种泛滥的迷幻乐。要是你仍然无法理解唱片狂热症,就去读读Nick Hornby那本娱乐性极强的小说《高保真》(High Fidelity)或者看那部电影,你就会懂了。  偶尔,当一张密纹唱片放不下所有音乐时,艺术家们会发行双碟唱片--有些是华而不实的巨怪,另外一些则是受欢迎的杰作,例如Dylan的《Blonde On Blonde》和The Who的《Tommy》。无论单碟还是双碟,经典的密纹唱片称雄了三十年,时间长得足以将前卫摇滚、朋克、迪斯科和早期说唱乐传递给世界。接着,1985年,一种革命性新载体降临了:数字光盘。光盘能播放一个小时甚至更久,具有嘶嘶声少、无刮声的明亮声响,而且从不磨损。但光盘还有两个弊端。第一,因为比密纹唱片要小得多,它们那种照片加说明的包装少了点图像冲击力;第二,正如吉他手们更偏爱真空管放大器,而不是晶体管放大器,有鉴别力的音响发烧友更偏爱密纹唱片那种较暖的声音--以乙烯基凹槽捕捉音乐声波的模拟状态--而不是光盘那种较冷的声音,光盘是将声音数字化为计算机代码的长字符串,印刻到发亮的金属膜上。  黑胶卢德派【译注:卢德派(Luddites)是19世纪初英国手工业者组成的集团,他们反对以机器为基础的工业化】的嚎叫都落了空。光盘,其声音迅速改进,从1988年开始超过密纹唱片的销售,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密纹唱片实际上已从唱片新市场销声匿迹,尽管后来有无数伟大的密纹唱片以光盘再版,常常还带上附加曲目。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们渐渐同意,一张光盘可当成一张唱片--一种新型唱片,或许同样也是种令人欣悦的媒介,能承载有意义的音乐宣言。(确实,光盘能够不间断播放,这意味着有些密纹唱片以这种形式出现效果更好--想想Marvin Gaye的《Whats Going On》吧,作为连续不断的组曲听最棒。)另一方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