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复旦大学哲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与解答解析.docVIP

2014复旦大学哲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与解答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复旦大学哲学综合知识考研复习精编》 《中国哲学史》 一、本章复习提示 本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发展。首先介绍了由老子论道到庄子论道,然后着重介绍了道的思想与治国之道,最后介绍了道的思想与身心自由。 在历年的考研试题中,本章出题形式,名词解释、简答题为历年考试的核心范围。 复习上,主要理解掌握庄子的道家思想,尤其是道、自由、治国的思想。 二、本章知识框架图 Ⅴ 核心考点解析 《中国哲学史》 一、由老子论道到庄子论道★★★★ 1.“道在物中” 道家学派中,老庄之道,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道法自然”的思想。不同点在老庄对道物关系的看法。老子强调的是道生天地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认为,道生万物,道当然不是物,“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知北游》)。道并不在物外,而在物中。 2.“保身全生”养生问题 庄子比老子更加重视养生问题。庄子之道,就本质而言,可以说就是养生之道。庄子指出:“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直以治天下。”(《让王》) 在庄子看来,就身和天下国家的关系而言,身是本,而天下国家只是末。庄子的重生思想,也许同杨朱有关。《吕氏春秋?不二》篇说:“阳生贵己。”阳生就是杨朱,“贵已”就是“贵生”。“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吕氏春秋,贵生》)庄子直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如何养生?庄子论养生之道,主旨略有以下数端。 首先,养神重于养形,所谓“养志者忘形”(《让王》)也。 其次,养神的关键在主静。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庄子的最后结论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同上) 第三,无欲故静。老子有“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三章》)的说法,庄子接着老子说:“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庄子认为人的物质享受是有限的,而精神追求却是无穷的,人如过分沉溺于物质享受,势必沦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的“倒置之民”(《缮性》)。所谓“其着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大宗师》)。 二、道的思想与治国之道★★★★★ 1.现实社会环境之险恶 庄子同老子一样,对现实社会非常不满,对社会环境的险恶有更加深刻的感触。在他看来,人生社会之内,如同“游于羿之彀中”(《德充符》)。此处“羿”喻君主,“彀中”喻刑网。人人都有被弓箭射中的可能,就看射手想不想射你了。庄子认为“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但又不能过分,“就不欲人,和不欲出”。首先,不要自恃才美,做螳臂挡车那样的蠢事去触犯太子。其次,要像养虎者那样顺着虎,否则必将招致杀身之祸。最后,要像爱马者那样服侍马,端屎端尿赶蚊蛇;“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人间世》)。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顺”字。 现实政治统治的最大恶果是人心败坏。庄子对人心的看法极为悲观指出:“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庚桑楚》)庄子认为,老百姓的争名夺利,乃至犯罪受刑,是统治者示范.逼迫的结果。 2.庄子时“圣知之法”的批评 人将相食,何以救之?庄子认为儒墨的所谓‘圣知之法”根本不足以救世。庄子强调,“圣知之法”不过是窃国大盗的工具而已。庄子的结论是:“圣人生而大盗起。”《肤筐》 庄子对圣人持严厉批评的态度。特别讨厌圣贤的“有心”、“自好”,认为:“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则阳》)一旦上下皆伪,离天下大乱也就不远了。 庄子批评儒墨,特别是“孔子之徒”的原因,或隐或显,大体有以下三点。 对圣人的作用不认可。圣人设立的制度,包括如何“立宗庙社翟”,如何“治邑屋州间乡曲”(《脍筐》)等等,都是为大盗服务的,甚至圣人推崇的美德,如知仁勇等,也难以幸免,所谓“盗亦有道”(同上)也。 对圣人的学说不赞同。贤人被杀?庄子认为儒家的尊君思想难辞其咎。儒家讲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走向极端,就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庄子本人则有比较明确的平等思想,如:《齐物沦》说“道通为一”。 对圣人的动机有怀疑。《外物》篇有一则“儒以诗礼发家”的寓言,就是批评儒生之伪的。明明是犯法盗墓的勾当,还要一本正经地吟诗讲礼。儒生之伪,呼之欲出。 3.庄子的治国之道 庄子反对以德治国.以法治国,核心是不赞成以知治国。他说: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肤笙》)从知识的来源说,庄子认为知是“出乎争”的,自只是“争之器”,不足以“尽行”(《人间世》)。从知识对个人的影响说,庄子认为以“有涯”的人生追求“无涯”的知识是危险的。从知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