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一部关于乡村的词典.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树,一部关于乡村的词典.doc

树,一部关于乡村的词典   曹文生,1982年生于河南杞县,现客居陕西洛川,喜欢在文字里寻找生活的温度,作品散见《奔流》《艺品》《延安文学》《北京诗人》《河南诗人》《陕西诗歌》《诗歌杂志》等杂志,多篇随笔发表于《华商报》   树,是一部关于乡村的厚重词典,或者说,是生活中一个沉重的大词。每一片叶子、每一条枝蔓,都是对豫东风俗或者乡间文化的注释。   一些树,是豫东原的土著居民,早于我的先祖占据这一片沃土,它真正把脚下的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故乡,从不背叛。这比我们这些出走的游民,更加值得赞美。   柳树:无心插柳柳成荫   说起柳树,我不禁想起陶潜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具有田园气息的柳树,是属于魏晋风流的柳树,与豫东原上的风俗,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母亲从小就告诉我豫东原的讳忌:“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中间不栽呱哒手(杨树)。”房子的后面是不允许栽柳树的,何来的榆柳荫后檐?这样的美景只能出现在五柳先生的文字里。再说,家乡的茅屋多是三间,没有东西厢房,这就让陶渊明诗歌中的意境只属于江南。   柳树,在平原上书写着自己的传记。折柳送别,那是属于灞桥的柳枝,而豫东原的柳树,是乡村另类的歌谣,孩子们将柳枝白色的筋骨抽出,然后吹出流水般的柳笛声,最好再有几个放牛的牧童,一下子把中原的意境打开。   其实,豫东原上的柳树与生活休戚相关,柳条编成的篮子占据生活的中心:割草、装粪。柳木是豫东原上好的木头,集市上全是柳木案板,用这些木质的风物,填充了厨房贫瘠的内心,在简约的厨房内,藏有柳木耐用的风骨。   柳树在此地,是一个报春的窗口,无论在阴间或阳间,都能嗅到柳木的气息。在豫东原的风俗里,柳树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在辽阔的大地上,唯有柳树能接近坟地,并占领那里。入土为安之日,孝子们手举灵幡,那灵幡其实就是在柳木的身段上,粘上白色的纸条,让乡俗的文化沾上柳木之气。哀终人散,只留下那一截柳枝,孤独地陪伴着荒坟。没想到,这一插,竟然让柳树焕发新意,坟地上满是柳影。这些习俗暗合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谚语。   榆树:榆木疙瘩的本性   喜欢榆木疙瘩的称呼,这榆木疙瘩的诨名,与乡村的习性是如此地契合,它们不偷奸、不耍猾,用榆木疙瘩的本性立足中原。其实,榆木疙瘩,却因为这种弊端因祸得福,因为无用而躲过斧头的寒光,这让我想起庄子笔下树木的逍遥姿态。榆木,在乡村的身体上前行,清净无欲。   榆木,是乡村的恩人。这思想从小通过祖母的嘴,进入我干净的内心。榆树是乡间天然的粮食,只有它最了解豫东原炉火的味道,什么样的庄稼秸秆最刚烈,什么样的庄稼秸秆最缠绵,它最为知晓。那些年,祖母总是顺着榆木的气息走进灶台,一把面、一把鲜嫩的榆叶,把中原腹地上的苦难赶走。榆树,是尊贵的,可以说是乡村的救命粮,青黄不接的三月,榆树的叶子、榆钱、榆树皮皆能充饥,整个豫东平原的大地上,只剩下榆木白亮亮的树干,这阴森森的白骨,在风中呐喊。   看到许多进城的乡下人,像我一样在城市里格格不入,便会想起榆木疙瘩的本性。“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暮年有志向的树木,也许是想回归故乡吧。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回归故乡再大的志向了。   枣树:文化里的尊者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这样的诗句分明带有种族歧视的色彩,这枣树,为何就不受这中唐大文豪的待见呢?可能是因为白居易不了解枣树的秉性吧,或者说白居易忘记了“此地米贵,不易居”的出身,这以貌取人的诗人,哪里知道枣树是乡村里的贵人呢?   倒是出身鲁镇的鲁迅,最了解枣树的风骨,不自卑,不抗拒。“院里的外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我喜欢这样的句子,将枣树的孤独,赤裸裸地描写了出来,从寥寥数语可以看出,鲁迅是枣树的知音。   枣树有刺,开黄花,平凡至极,但是它却是豫东原尊贵的帝王,每年年关,家家户户便会将枣子洗净,女人在柳木的案板上,捏出出彩的面花,有鸟、有花、有草木,然后将红枣嵌入其中,形成了豫东原独有的面食――枣花。这不起眼的枣花,会准时地敲开长辈的大门,如果你进入豫东原长辈的茅屋,没有携带枣花,便会犯了乡间的大忌,你的无知,便会在三里五村流传开来。   枣和花生,也会在唢呐的掩盖下,进入大红的被子里。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躲在文化里,你不说,豫东原知道,新娘知道,新郎知道。   槐树:豫东原的乡愁   槐与“怀”同音,这是一种心怀大志的树木,它想占领贫穷的豫东原。再说,豫东原太孤独了,需要这样结实的肉身,来填充茅屋的中空。你看,豫东原的门窗、架子车以及座椅都是槐树木质的。槐树,是豫东原上一个丰满的词汇。   在豫东原上槐树居多,这体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观念。当时生活还不太富裕,各家的家具都是自己手工做的,追求的是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