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铜纳米簇的聚集诱导发光检测铅离子.docVIP

基于铜纳米簇的聚集诱导发光检测铅离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铜纳米簇的聚集诱导发光检测铅离子.doc

基于铜纳米簇的聚集诱导发光检测铅离子   摘 要 基于谷胱甘肽保护的非贵金属铜纳米簇(Cu NCs@GSH)的聚集诱导发光现象, 建立了快速检测铅离子 (Pb2+)的“Turn on”型荧光分析方法。Cu NCs@GSH溶液荧光强度很弱, 当存在Pb2+时, 荧光强度可显著增强, 溶液显示明亮的橙黄色。基于此原理建立了检测Pb2+的荧光方法, 线性范围为200~700 μmol/L, 检出限为106 μmol/L, 常见金属离子不干扰Pb2+的测定。本方法简单快速、选择性高, 可实现对Pb2+的可视化定性检测。   关键词 聚集诱导发光; 铜纳米簇; 铅离子   1 引 言   荧光纳米簇(NCs)作为一种新型荧光探针, 广泛用于各种离子尤其是金属阳离子[1~5]、小分子[6~9]的检测以及细胞标记、细胞成像[10~12]、环境分析[13]等领域。Deng等[14]发现甲硫氨酸保护的金纳米簇可作为灵敏的荧光“Turn.off”传感器, 选择性检测Cu2+。Cao等[15]采用单宁酸制备了水溶性的CuNCs, 并利用电子转移机理引起的荧光淬灭, 实现了对Fe3+的高灵敏检测。Yang等[16]以半胱氨酸为保护剂合成CuNCs荧光探针, 利用Hg2+和半胱氨酸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荧光淬灭实现对Hg2+的检测。目前, 利用荧光纳米簇检测金属离子的工作大部分基于荧光淬灭机理。由于抑制荧光的物质比较多, 荧光淬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对选择性或灵敏度影响较大[17]。   2001年, Luo等[18]发现硅杂环戊二烯衍生物在溶液中几乎不发光, 而在形成固体后发光大大增强, 将此现象称为“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此后, 基于AIE机理的检测方法被应用于多个发光体系。近年来, AIE不仅应用在设计合成强荧光的纳米簇, 而且在化学传感器、生物荧光探针等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19, 20]。2014年, Dou等[21]将AIE机理引入到荧光纳米簇领域, 基于弱荧光的AuNCs, 通过聚集诱导发光合成了具有强荧光的Au@Ag NCs。Guo等[22]报道了基于Au(I).巯基复合物的聚集诱导免标记方法检测Ca2+的方法。Li等[23]探讨了Ag+增强AuNCs荧光的机理, 并利用聚集诱导现象检测Ag+。利用“Turn.on”型荧光探针对金属离子检测, 探针对特定的目标物有灵敏的响应信号, 且引起荧光信号增强, 因此, 该类探针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或灵敏度。不过, 目前金属纳米簇AIE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u、Ag等贵金属上, 在非贵金属Cu纳米簇上的研究较少。Jia等[24,25]首先发现了CuNCs的溶剂AIE现象, 阳离子诱导CuNCs的AIE现象未见报道。   本研究合成了还原型谷胱甘肽(L.GSH)保护的铜纳米簇(CuNCs@GSH), 其荧光强度较弱; 基于AIE原理, Pb2+可使其荧光强度显著增强, 采用CuNCs@GSH为荧光探针, 建立了“Turn.on”型定量检测Pb2+的特异性检测方法, 在紫外光下可实现对Pb2+的可视化定性检测。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F97Pro荧光分光光度计(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 Tecnai G2透射电子显微镜(FEI公司); PHS.3CpH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L.GSH, Cu(NO3)2?3H2O, ZnCl2, CrCl3, CoSO4?7H2O, MnCl2?4H2O, NiSO4?6H2O和Fe(NO3)3?9H2O(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Pb(NO3)2(西格玛奥德里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CaCl2(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MgCl2(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Hg(NO3)2?H2O(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以上, 实验用水为超纯水。   2.2 Cu NCs@GSH合成   参照文献[11\]方法合成Cu NCs@GSH, 具体如下: 5.0 mL Cu(NO3)2(20 mmol/L)与5.0 mL L.GSH(80 mmol/L)溶液混合, 用1 mol/L NaOH调节至pH≈5.0, 在室温下搅拌反应1 h, 得到微黄色透明溶液。取500 μL反应液, 使用截留分子量3000的超滤离心管(美国Millipore)进行离心分离, 除去未反应的GSH和Cu2+, 得到CuNCs@GSH(460 μL)。   2.3 Pb2+的检测   将纯化后的CuNCs@GSH溶液稀释10倍, 取450 μL于0.5 mL离心管中, 分别加入50 μL不同浓度的Pb(NO3)2溶液, 测定荧光强度, 激发波长3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