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ppt

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

问题探究与思考问题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宋明理 学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 不正确的?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义轻利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白马寺属于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道教出身,72变就是向道家师傅学的。孙悟空遇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求援,这里面既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至于儒家,在西天取经路上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有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等级观念,都有儒家思想的痕迹。 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的实质与目的是什么?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目的:神话皇权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封建等级秩序。 3、影响 积极 ⑴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⑵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1、政治: 儒家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确立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思想: 儒学的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有碍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不利于后世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 学 科网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可以说是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 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起义失败 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在江南江北广大 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 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 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佛、道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道教:东汉末年产生,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讲求:神仙方术、修炼养生,长生不老。世界的本原是道,终极目标是成仙。 佛教: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其基本教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禁欲苦行等。世界的本原是空,终极目标是成佛。 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 明 丁云鹏 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在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游记”里面,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一、理学产生背景 (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合一指儒、佛、道三教之间互相吸纳渗透,但并不指融为一体。 新发展——思想来源 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