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早期剧运动与剧本创作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ppt

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早期剧运动与剧本创作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早期剧运动与剧本创作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

早期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 一、话剧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戏曲。戏曲的艺术原则是写意,以虚代实,以简带繁。主要表现手段是唱念做打,综合了文学、音乐、表演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 话剧是西方的一种现代戏剧形式,主要表现手段是对话,美学原则是写实。中国话剧有一个照搬外来形式并逐步形成民族风格的历史过程。本时期的话剧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明戏阶段 1889年,青年学生在上海演出新剧,形式与中国传统戏剧不同,被称为文明戏。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息霜和曾孝谷在东京组织春柳社,根据日本新派剧的形式,演出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后来欧阳予倩参加春柳社,演出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美国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的《黑奴吁天录》(剧本改编曾孝谷),全新的西方散文剧形式。这是中国话剧开端的标志。 1908年,演出法国萨都的《热血》。 春柳社的影响传到上海。1907年,王钟声等人在上海组织春阳社。1910年,任又知组织进化剧团。辛亥革命后,春柳社部分成员陆续回国,于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文明新戏活动蓬勃展开。但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运动出现衰落。1、政治原因: 新剧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一些剧团被迫解散。2、剧场效应:新剧为追求票房价值而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3、“幕表剧”缺乏戏剧文学应有的深刻与精密,少有高质量的剧本,演出质量取决演员的素质。 第二阶段:爱美剧阶段 爱美(Amateur的音译)剧,即非职业性的业余演出。 1917年的新文学运动,给中国戏剧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1、对传统戏剧和文明戏进行批判,介绍外 国话剧,提出新的戏剧主张。 2、话剧社团的涌现和话剧舞台艺术体系的 初步形成。 3、话剧文学剧本大量出现,风格鲜明独特。 1、对传统戏剧和文明戏进行批判,介绍外国话剧,提出新的戏剧主张。 1917年--1918年,《新青年》发动对传统戏剧的批判。 钱玄同的主张最激烈,他认为京剧理想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必须全数扫除,尽情推翻,建立西洋派的戏。 欧阳予倩认为中国旧剧,非不可存。惟恶习太多,非汰洗净尽不可。他提出戏剧的革新应从文学剧本入手,多翻译外国剧本为模范,然后试行仿制。不必故为艰深;贵以浅显之文字,发挥优美之理想。 与此同时,《新青年》比较集中介绍外国话剧。1918年,出“易卜生”专号,译载了 《娜拉》等社会问题剧,极大的推动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 ● 鲁迅分习历史何以偏要选出易卜生来呢? 因为要建设西洋式的戏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的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还有,因为事已亟亦,便只好先以实例来刺激天下读书人的直感。也还因为易卜生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占多数。 2、话剧社团、学校的出现与话剧舞台艺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从1921年开始,新文学社团大量涌现,专门性的话剧社团也出现了。这时期影响最大的是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前者的贡献在理论,后者的贡献在舞台实践。 1921年,蒲伯英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人艺戏剧专门学校,主张职业剧与“爱美剧”并重,培养专门的编剧和表演人才。学校还聘请当时文化界著名人士如鲁迅等担任校董。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添设戏剧系,创办人余上沅等倡导“国剧运动”。 民众戏剧社1921年3月成立于上海,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陈大悲、熊佛西等13人。5月创办《戏剧月刊》,这是最早的专门性戏剧杂志。针对当时的专业戏班剧团的戏剧商业化倾向,提出“爱美剧”的戏剧主张,并且重视戏剧的教化作用、娱乐功能、剧场效果等。把爱美剧主张理论化的是陈大悲,他发由系列文章。 本会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局限:虽然强调戏剧的舞台性,但是没有戏剧演出实践。 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成立于上海,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历史最长的一个。最初的成员有应云卫、谷剑尘等,接着又有欧阳予倩等人参加。1923年洪深加入,输入西方现代戏剧舞台体系,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导演制和排演制。实现了男女合演,打破了中国戏剧舞台长期男扮女装的传统。1924年,演出洪深改编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获得空前的剧场效果,标志着中国话剧舞台艺术体系的初步形成。上海戏剧协社的演出实践极大的影响了学生演剧和非职业剧社,推动了中国话剧的现代性水准。 3、大量不同风格的话剧剧本的出现 中国传统戏,有很多是没有固定的文学剧本的,如梅兰芳的戏。文明戏也如此,被称为“幕表剧”,这必然影响戏剧的传播,也不能被作为纸质文本进行阅读。 新文学运动开始,先有翻译的文学剧本发表,尔后创作的文学剧本逐渐增多,终至形成现代话剧的蔚为大观。但本时期只有独幕剧。有的剧本演出,也有的剧本不演出,这样就有了只供阅读的文学剧本。 1915年,洪深的《卖梨人》 1916年,洪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