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诗歌的超越性体验.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熹诗歌的超越性体验

心與天理合一之樂 康雲山 朱子學說的終極關懷,在於體證與天理渾然一體的聖人境界。這種境界,是真理境界(誠)、道德境界(仁)、審美境界(樂)合一的整體境界,這種境界的實現,是自我超越,真我實現,與宇宙一體的體驗,會有一種樂的覺受。程子說:「學至於樂則成矣。」朱子說:「惟是私欲既去,天理流行,動靜語默日用之間無非天理,胸中廓然,豈不可樂。」儒家的「為己」之學,終極目標就是要成為聖人,實現心中之樂。朱子自幼即立志聖賢之學,至死不輟,一生學行並進,不乏心與天理合一的體道之樂,在其詩作中,可見箇中消息。 <曾點> 春服初成麗景遲,步隨流行玩晴漪。微吟緩節歸來晚,一任輕風拂面吹。 朱子注《論語?先進篇》曾點之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云: 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闕,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於言外,……。 朱子認為曾點已經體認到,人心中的私欲淘洗淨盡時,則心中純然天理顯現,滿心而發,行止之間,無不是天理的顯現。因為心與理一體,與外物沒有間隔,所以天人上下冥契默會,主體意識與絕對本體渾然交融,享受無窮的悅樂。本詩作於紹興31年(1161年)春天,當時朱子經歷數年困學,體會到天理流行,內外渾然一體。所以,水濱行春之際,體會到「麗景」、「流水」的自然景象,無非是天理的流行,所以悠然自在的賞玩春光水色,享受與天地萬物一體的悅樂,直至傍晚才「微吟緩節」,迎著輕風而歸,表現胸次的悠然。這種境界與曾點風乎舞雩的興味相似,是一種超越性的體驗,所以寫<曾點>這首詩以自喻。 <觀書有感>二首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楊時將《中庸》未發的倫理哲學轉向具體的修養實踐,強調學者「但於喜怒哀樂未發之時,以心驗之,時中之義自見。」「靜中體驗未發」之後成為道南龜山一派的基本宗旨。朱子從學李侗時,李侗即引導他體驗未發,然而,正如朱子所說:「余蚤從延平李先生學,受《中庸》之書,求喜怒哀樂未發之旨,未達而先生沒。」「昔聞之師,以為當於未發已發之幾默識而心契焉,……向雖聞此而莫測其所謂。」朱子對於默坐澄心的隔離智慧終無會心,不曾受用未發的體驗。李侗死後,朱子對於未發已發的問題繼續探索。經過幾年苦心極力的探索,乾道2年丙戍(1166年)朱子忽有所省,形成「中和舊說」,是時三十七歲,興奮之餘寫上<觀書有感>二首詩《朱熹集》卷39〈答許順之〉第十一書云: 此間窮陋,夏秋間伯崇來,相聚得數十日,講論稍有所契。……幸秋來老人粗健,心間無事,得一意體驗,比之舊日漸覺明快,方有下工夫處。日前真是一盲引眾盲耳。……更有一絕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子「中和舊說」之悟體驗到「人自嬰兒以至老死,雖語默動靜之不同,然其大體莫非已發,特其未發者為未嘗發耳。」因此,對一個現實的人而言,無論何時,「莫非心體流行」,只要生存,心的作用就沒有停止,任何時候都是處於「已發」狀態,而未發是指心之體—性。已發未發之悟,為修養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朱子在「人自有生」第一書中說:「其良心萌蘖亦未嘗不因事而發見,學者於是致察而操存之,則庶乎可以貫乎大本達道之全體而復其初矣。」因心為已發,所以只須於已發處用功,在良心發見處省察,爾後加以擴充。所以,詩中的「方塘」就是指心體,「天光雲影共徘徊」象徵心體流行於一切現象;「源頭活水」則指性體—天理,而源頭活水之來,是因致察操存復其初—心與天理合一所致。第二首「春水生」亦指操存復其初的境界,「蒙衝巨艦一毛輕」、「此日中流自在行」是心與天理合一時,心體流行,處事應物自然中節―都是天理的顯現。 依朱子自述,他從父親那裏「知有意於為己之學而未得其處」,少年時學禪以為由此可得到一條門徑,後自覺於道未見,於是質之於延平,延平始將他引歸聖道。然而朱子雖由心學入,卻和延平所教,體驗未發時氣象的一套不很相同,他中心所關注的是在把握心體,經過數年的探索,朱子對於心體已有他自己的一番體悟。他得到心與理合一的超越性體驗,所以詩中洋溢著欣悅之情。 〈道中景物甚勝吟賞不暇敬夫有詩因次其韻〉 穿林踏雪覓鐘聲,景物逢迎步步新。隨處留情隨處樂,未妨聊作苦吟人。 乾道3年丁亥(1167年)朱子38歲時到潭州去訪張南軒,十一月和南軒一同登衡嶽,途中酬唱而吟此詩。據《朱熹集》卷45〈答廖子晦〉: 鳶飛魚躍,道體無乎無在。當勿忘勿助之間,天理流行,正如是爾。 鳶飛魚躍的自然現象,都是道體的顯現。時時刻刻勿忘道德實踐之時,天理的流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