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发掘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docVIP

从教材发掘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教材发掘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doc

从教材发掘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程改革着眼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新思维。教师如果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就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因素、固有知识,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把语文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   一、以人文情怀观照人物命运   《祝福》中的祥林嫂遭遇凄惨。她在春天失去了丈夫,又在春天失去了儿子,这么一个勤劳能干、心地善良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对于她的悲剧命运,我们应该用什么眼光去看待?是否可以像文中那群饶有兴趣的人们一样去漠视她的痛苦?   祥林嫂痛失阿毛,痴痴呆呆地重复着“我真傻……我单知道……”不少学生对此都停留在嘲笑的层面上,这时,教师可抓住时机适时启发:“鲁迅先生在文中安排这一段是为了揭示什么?我们如何对待一个不幸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观照,学生可以对文章有深层次的认识。即小说中的看客们嘲讽、挖苦甚至厌恶祥林嫂的不幸,这是一种可怕的冷漠,正是这种冷漠,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切身感受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但在精神层面上,我们不能对别人的痛苦视若无睹,对每一种痛苦的关注,其实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注。   自此,学生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祥林嫂这个人物,找到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也发现她自身的弱点,由此关注平凡人的命运,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去看待他人的不幸。所有这些思考,不仅关注了作品本身的主题,也渗透了学生作为个体对作品独特的理解,这种独特感悟本身就不是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   二、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内涵   对于《项链》的主题,人们大多把它定位为“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实际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在阅读时鼓励他们进行再思考、再创造,形成自己的理解,不受作者创作意图的束缚,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定会以别样的目光与作品亲密接触,得出富有创意的结论。如以“玛蒂尔德大家谈”为话题,启发学生见仁见智,自由评说。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诚实守信。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既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值得我们学习。   勤劳坚强。她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热爱生活。她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   学生这些鲜活的见解、生动的表达都来自于作品本身的魅力。挖掘这种魅力,文学欣赏课将充满浪漫色彩且富有创造性。   三、挖掘诗词意境,拓展思维空间   诗词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结构上的跳跃性、艺术形象的富于想象性。这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想象加工、创造艺术新形象,补充、完善诗词中空缺的结构,而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无不浸透着学生的创作个性。如《兵车行》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学生借助语言发挥想象,创作一个剧本的开始画面,就会有:   远景:天空,满天阴霾。整装待发的征夫,茫茫天际处模糊的身影。大道两侧,数以千计的百姓。   中景:战马嘶鸣,尘埃四起,咸阳桥隐没在漫漫黄沙中。士卒疲惫,脸色凝重,扛着长枪、腰插弓箭走来。军官模样的人挥动马鞭催促队伍行进。人头攒动,百姓在人海中张目远望,找寻各自的亲人。   特写:人群中一阵骚动。老父看着即将远去的儿子无奈地流下两行浊泪,用干枯的手轻抚着独子的头。老妪望着中年汉子的背影,呼天抢地,跺脚长嚎。一衣服褴褛的青年妇女奋力挤出人群,冲向队伍,拦住了丈夫,后面是他们的儿子牵着父亲的征衣。青年汉子洒下两行清泪。这一别是永诀。一个老兵,两鬓染霜,已无人相送……战车轰隆隆驶过,号哭声渐弱,队伍行军的脚步声越来越远,战马嘶鸣声、马蹄声、风吹旌旗声、混杂不清的人声融为一体。这是一场灾难的前奏。   上述只是对诗歌第一节的诠释,对照传统课堂,此种训练调动了学生的所有感官及情感因素,使他们既理解了诗歌的内蕴,也升华了对诗歌的感觉。这是一种超越诗歌的高层次欣赏,也是对诗歌画面的创造性再现。   总之,语文教材是宝藏,其中隐藏着许多可供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努力挖掘创新点,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课文,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诉诸笔端。这样,就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