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邵族建筑的构成与再现-台湾原住民数位博物馆.docVIP

日月潭邵族建筑的构成与再现-台湾原住民数位博物馆.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月潭邵族建筑的构成与再现-台湾原住民数位博物馆

日月潭邵族建築的構成與再現 Techtonics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Thao’s Architecture In the Area of Sun Moon Lake. 關華山 Hwa-San Kwan 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摘 要 清領台沒多久,邵族即開始赋稅並受漢人涵化,而被稱為「化番」。其傳統建築之文獻較台灣其他原住民族少許多。為了「原住民文化園區」興建邵族建築,以供展示之用,本研究即透過文獻影像回顧及長老訪談企圖追索出邵族各類建築之樣貌。 本研究發現:邵族傳統之主要建築包括家屋、會所、Lalu島沿岸高架之穀倉及豐年大祭時之臨時建築:鑿齒後少年男女休養小屋與「祖靈屋」。除最後者外,其他均無實物,僅可由文字、少許影像,窺探其形貌一二。本研究亦提出現今之『祖靈屋』恐怕即由『少年休養屋』轉化之看法。唯有「家屋」藉助長老回憶,尚可追索其平面及大致樣貌,以供復建。本研究並追索出家屋/正門/前庭空間之文化意涵,亦即舉行儀式時為世俗/過渡/超凡;平日則轉為超凡/過渡/世俗的三段空間,其轉換關鍵主要即為「祖靈籃」的取出與收回。若進一步考慮邵人之宇宙觀,可看到儀式時三段空間其實有著自然、女性、孩子/交涉孔道、特殊女性/文化、男性、成年的喻意。 關鍵詞:邵族、傳統建築、構築、再現 由於邵族早在清代康熙32年(1693年)即已以水沙連思麻丹社(Sibatan)為名,成為供賦朝廷的熟番。之後數百年一直受漢人強大勢力及文化入侵,以致其生活受漢文化、日本皇民化及現代文明涵化極深。因此有關其傳統建築的實物缺乏,且其記載都嫌零碎。因著921地震帶來族人之復振運動,終於2001年此二百多人的族群被列為憲法保障權益之台灣原住民族的第十族。 作為戶外博物館的屏東山地門「原住民文化園區」,是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轄下的單位,有意興建邵族傳統建築於園區,以達教育、遊憩目的。 本研究即在缺乏實物及詳細文獻情況下,採取廣泛之文獻研究以及田野耆老訪談,來追索邵族傳統建築之類型、構築與功能、意義。耆老訪談限於年歲所知,只能推到族人遷到卜吉社之前,也就是族人尚居於舊石印社(Tarinkuan)的情形。文獻方面則上及於清代官員之記述,中有日人伊能嘉炬、鳥居龍藏等之田野採集,下至光復後中研院民族所研究人員、地方文史工作者等的邵族調查及相關研究。這些文獻、訪談資訊的內容與整理分析,是依循建築的本體構築形貌、空間、使用功能、以及以上這些所顯露的文化意涵,三個層面來進行。本文的行文先後也大致依照同樣的原則。 邵族的傳統建築依現今文獻主要有五類、家屋、會所、鑿齒後少年休養屋、祖靈屋、Lalu島沿岸的穀倉。除了家屋,以下先論其他幾項。 會所: 有關邵族會所的文獻只有兩處,另有一張可能的照片。清代頭社有位童生名莊士杰,寫了一份《頭水社化蕃採訪資料》,內中記述有會所:「男子無妻者,同造一大茅亭,就其中建一通眠之床。至夜間,無妻者同住其所安眠,表其名曰公廨,南北番皆如斯,又一名曰『瑪璘寮』。」此處南、北番指布農族與泰雅族。布農族其實並非各部落均有會所。泰雅族有望樓,兼具男子會所之作用。但其稱呼似乎都沒有「瑪璘」寮。倒是更南邊的鄒族大社有高架、大茅草頂的男子會所,稱為Kuba。 另一文獻是伊能嘉矩(1996:221~222)的記述,他於1897年9月來到水社湖,住過卜吉庄(當時為漢人居住)、石印社,並走訪了頭社。「部落有一種公廨,蕃語叫做Varin。公廨的大小差不多是每邊兩間(12尺),是由原木支撐的3尺高木屋,木板上鋪有藤席,高床上的茅頂低垂,進屋後無法站立於其上,也沒有牆壁,空蕩蕩的。公廨是專供單身男子夜間睡覺的地方。高床下面的空間放雜物。也常充作牛舍。」此段文字不但印證了上文獻的名稱及功能,還更詳細的記述了其形貌。 就目前邵族既存的老照片來看,似乎顯示有會所的影像的只有一張,也就是鳥居龍藏1900年5月到邵族水社所拍攝的九張照片中的一張(如圖6)(鄧相揚 2000:74;宋文董等 1994:139)。這究竟是何社,並沒有直接證據。在右邊的一棟房子,山面內凹並沒有牆,反而看到有高架的床,側邊倒有直立茅草桿結成的牆。房子寬度與深度由於照片很暗,無法確切判斷。但與伊能嘉矩文字之描述,至少也有七、八分的應合,顯示出會所真實的構造與大體形貌。可是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別的相關資料了,甚至邵族是否有年齡組織或進行軍事訓練的文獻均缺乏。 二、穀倉: 這是指族人尚居住在Lalu島時所建的穀倉。清康熙年代幾位官員均記載著族人居住在Lalu島上。(周鍾瑄 1717;藍鼎元 1721;黃叔璥 1722)道光年間,鄧傳安(1821)的〈遊水里社記〉及〈番俗近古〉提到他親眼看到的穀倉。「…但見庋木水中,傍嶼結寮為倉,以方箱貯稻而已。?其實番黎不解葘畬…。」「仍令刺舟繞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