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君亲师”溯源考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地君亲师”溯源考分析

“天地君亲师”溯源考分析   “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鲁迅《我的第一个师父》:“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中国社会是尊师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张舜徽《仭庵学术讲论集》:“真正彻底了解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的来源和作用,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大半。”   现在的问题是,被国人如此看重的“天地君亲师”五字究竟源出何书?目前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源出《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持此看法者甚多,例如,吴虞《读荀子书后》:“其《礼论篇》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此实吾国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之所由立。”钱穆说:“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李泽厚说:“天地君亲师从内容和文字上可一直追溯到荀子。”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我们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形成于《荀子》。”   对上述主流看法,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说“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于《荀子》,有一个关键字被忽略了。“天地君亲师”中的“亲”字指的是父亲,而《荀子》中说的是“先祖”。“父亲”与“先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按照儒家的“亲亲”原则,二者在“亲亲”的档次上差别很大。《礼记·丧服小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郑玄注:“己,上亲父,下亲子,三也。以父亲祖,以子亲孙,五也。以祖亲髙祖,以孙亲玄孙,九也。杀,谓亲益疏者服之则轻。”这意味着什么呢?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一《赠长沙公》:“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已为路人。”宋苏洵《嘉佑集》卷十四《苏氏族谱》:“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   明代学者陈基说:“凡人,五世而亲尽,亲尽则途人而已。”换言之,一个人,如果出了五服,就与原来的家族不再亲了;不再亲了,彼此的关系就像是路人那样。试想,五世尚且如此,何况遥远的先祖呢?如此说来,五字之中有一个对不上号,怎么能说始见于《荀子》呢?笔者认为,“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于《礼记·礼运》:“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在这里,“天地君亲师”五字具备。应该说,持主流看法的学者也并非不知道《礼记·礼运》的这几句话,但他们都认为《荀子》成书在前,《礼记》成书在后。职此之故,他们就把“天地君亲师”五字的最早出处归之于《荀子》。认为《荀子》成书在前、《礼记》成书在后的学者很多,除了上文提到的学者外,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该书将《礼记》视为“秦汉之际的儒家”,置于《荀子》之后;再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2009年修订版,该书“礼”字条的释义说“《礼记》发挥了《荀子》的思想”。鉴于持此看法者不仅人数多,而且多是泰斗级学者,则《礼记》成书时代的问题不得不辨。   我们认为,《礼记》原是丛书性质,由49篇《记》文构成,其编者是西汉的戴圣。而49篇中绝大部分《记》文成书于战国。其中某些篇的成书早于《孟子》,更不要说《荀子》。我们之所以这样说,理由有三。   第一,宋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元吴澄《礼记纂言》、明陈士元《孟子杂记》和清焦循《孟子正义》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指出了《孟子》中有征引《礼记》的事实。试看下例:   《孟子·滕文公上》:“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吕按: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卷三说:“按上文曰吾尝闻之矣,则此三句亦古语:昔鲁缪公之卒,使人问于曾子。对曰:申也闻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达。此数句与此正同,《孟子》引之尔。”按:金氏所谓“此三句亦古语,《孟子》引之尔”,而金氏所引“昔鲁缪公之卒”以下八句,正是《礼记·檀弓上》文。   吴澄《礼记纂言》卷七:“盖孟子当诸侯去籍之时,姑以意言其大略而已,疑《王制》所记为得之也。”吕按:此盖谓《礼记·王制》之作早于《孟子》。金氏、吴氏在《礼记》与《孟子》成书先后问题上只是偶一为之。比较全面地认为《孟子》《礼记》二书相同之文是《孟子》征引《礼记》者,以管见所及,有明陈士元《孟子杂记》和清焦循《孟子正义》。   陈氏在其《孟子杂记》卷二考查了《孟子》征引《礼》的情况,凡24条。在24条之中,有3条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