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D的交互应用.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EID的交互应用

EID的交互应用本文摘要:介绍EID的需求分析及意义,阐述EID技术是什么。了解EID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机交互的影响与分析以及EID的功能模块和数据详细设计。最后,通过EID的主要交互设计分析图来说明EID应用实例及总结。关键词:EID;交互设计;应用实例在互联网上,除非你告诉别人,否则没人知道你是一个画家、医生、教授、运动员还是一位街边摆地摊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相信或者不信,反正没有什么工具能证明你的可信度而且更多时候无此必要。即使在现实世界里,要求他出示身份证照来确认对方的身份仍属不易。而互联网世界所固有的匿名的特点使身份识别愈加困难。但网络的身份问题真的重要吗?自然,网络身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且其重要性还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而日益提升。因为现在要从网上大量不实信息中甄别筛选出真实有用的信息已变的无比艰难。而诚实的信息发布者需要有更好的方式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身份并建立信誉度,从而使别人相信自己所发布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这样的系统能帮助更多诚信的互联网民相互信任彼此的身份。如果你使用过互联网,那你一定体会过反复填写申请表格的烦琐。无论你申请BBS或是SNS的ID,或是注册成为B2C网站的用户,当你把相同的资料一次次的敲入电脑,一定会为这些重复多余的流程却无法避免而感到厌倦。而且你必需面临管理这些帐户的烦恼。也许你会这样考虑,不同网站注册的帐号信息都用同一个用户名与密码,但经常由于ID已被注册而不得不再作选择。试想,如果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进入各种商场或是公园时必须填写个人资料会是什么样的景象,为解决这些问题EID应运而生。EID是英文“Electronic Identity”的英文简称,中文名为“电子身份证”或“网络电子身份证”,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建设和开发,并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签发给公民的网络电子身份标识,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用于在网络远程证实个人真实身份。EID系统依托公安部覆盖13亿人口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库,利用用户主动提交的各种身份信息建立不同的信用等级,生成了一组唯一的网络标识符和数字证书。与传统居民身份证不同,电子身份证使用于网络。从设计原则上,电子身份证只是一段网络标识符,其本身不含任何用户身份信息;从管理思路上,电子身份证相关身份的建立和管理由统一的机构进行。这样既确保了个人身份的真实性,又可有效避免用户身份信息被保留到各种网络运营商处的曝光和泄露风险。EID在网络上远程使用时,由EID载体的安全智能芯片做密码运算,并有EID服务平台完成真实身份的验证识别。EID可无缝嵌入到网站及智能移动终端中,广泛适用与需要管理网络身份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金融支付、虚拟财富交易及社交网站等领域,确保信息的私密性和安全性。EID具有一系列的嵌入式服务,如:实名认证服务,账户保护服务,安全登录服务,交易保护服务等。以下为EID的应用接入:覆盖13亿人口仅需姓名和卡就EID有不同信用等级 VS传统身份证可完成网络信息网络身份证适用于网络注册;具有唯一有唯一网络标识符性,旧版可注销先进密码技术防盗特点1.免费:申请及使用免费 2.跨域,跨行业,具有唯一标识性,可进行普适性身份验证 3.安全:由公安部研制的智能芯片内部产生密匙通过国密安审 4.载体:多样化,支持智能移动终端及基础非接读卡器由于EID可以加载于符合EID高强度安全机制要求的智能安全芯片载体,如:银行卡、社保卡、市民卡、居住证等。并且,EID功能在智能安全芯片内独立运行和存储,与智能安全芯片上的其它功能(如金融、支付、转账等)无关并互不干扰。而且每位公民只可以选择一个智能安全芯片载体加载EID,当更换智能安全芯片载体时,新智能安全芯片载体上的EID启用,原智能安全芯片载体上的EID作废。国家建设权威网络电子身份产业生态圈离不开EID的发展,通过开发的产业合作:1.与金融IC卡、社保卡等发行方的合作:任何机构发行的智能安全芯片载体,只要符合EID载体的相关标准并通过相应的安全审查,通过发行程序的审核,即可加载EID。2.与终端机具、移动终端厂商合作:终端机具只要符合EID载体的相关标准并通过相应的安全测试,即可授权操作EID的相关应用并使用商标。目前,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已在我国广泛开展“网络身份证”(EID)技术的应用试点。2012年,在北京邮电大学发放了近3万张“网络身份证”,进行校园内网络全业务流程的试点。在银行系统,加载了EID的工商银行金融IC卡已在全国试点发行600万张。另外,美国已经启动了网络身份证,并已经在两个州开始试点。欧盟的“欧洲数字议程”中,明确“加强信任、安全和保护充值卡人资料,建立强大的身份验证”。

文档评论(0)

tmd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