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考试重点【复习版】.doc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复习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复习版】

第一章 绪论 遥感概述 遥感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 特点 感测范围大 信息量大 获取信息快 其他特点:用途广、效益高、全天候、全方位、资料性 遥感的分类 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和类型分类 地面遥感:1.5~300m,车、船、塔,主要用于究地物光谱特征 航空遥感:9~50km,飞机、气球,较微观地面资源调查 航天遥感:100~36000km,卫星、飞船、火箭、天飞机、空间站 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类 主动遥感:雷达 被动遥感:被动接受地物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摄影机、扫描仪 根据遥感信息的记录方式分类 成像遥感:以图象方式记录:航空性片、卫星图象 非成像遥感:图形、电子数据:数字磁带、光盘 根据遥感使用的探测波段分类 紫外遥遥:0.3~0.4μm 可见光遥感:0.4~0.76μm 红外遥感:0.76~14μm 微波遥感:1000μm ~30cm 多波段遥感:0.5-0.6,0.6-0.7,0.7-0.8,0.8-0.9 根据遥感的应用领域分类:气象、海洋、地质、军事 遥感过程及其技术系统 遥感实验:前期工作,主要获得地物的光谱特性。 遥感信息的获取:中心工作。传感器 遥感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 遥感信息的应用:最终目的。遥感信息的认识(判读、解译) 遥感的发展与应用 遥感的发展 国外遥感的发展概况 “遥感”: 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 望远镜的产生: 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 摄影技术的发明: 空中摄影的遥感阶段(1858-1956) 系留气球、飞机、彩色摄影技术产生 航天遥感阶段(1957-) 人造地球卫星产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GIS ⑤遥感的发展趋势: platform:气球-飞机-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 传感器:分辨率变高、稳定性变好、手段变多 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自动解译、自动分类 遥感的应用:广、深入 我国遥感的发展概况 起步晚、发展快 20世纪60年代末设立遥感学科 20世纪70年代,航空测量应用 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美国卫星技术和卫星资料、设备仪器,促进我国遥感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近。 20世纪90年代始,越接近世界水平 遥感的应用 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在水资源方面的应用 在气象研究方面的应用:气象云图 在环境监测评价中、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在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 在区域分析中的应用 在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在测量中的应用 在考古中的应用 在军事上的应用 遥感的物理基础 第一节 电磁波与电磁波铺 电磁波极其特性 波 定义: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分类:A:横波(垂直)、纵波(相同) B:传播过程中是否需要媒质:机械波、电磁波 电磁波: 定义:电磁振动在空间的传播(不完全定义)。 电磁波特性 具有波的所有特性:反射、透射、折射、衍射、干涉、吸收等特点 V=3×108m/s: V=λ×f 波粒二象性:散射 典型横波 能在真空中传播 电磁波谱(Electramagitic spectrum) 定义:将电磁波按照波长的长短(频率高低)依次排列制成图表 常见电磁波谱:紫外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电磁波、微波 特性 紫外电磁波:0.01-0.4μm A:能够使AgBr底片感光:Ag粒子 B:探测碳酸盐的存在与分布 C:能够监测油污扩散情况 可见光:0.4-0.76μm:最重要 红外电磁波:0.76-1000μm:近红外0.76-3.0μm; 中红外:3.0-6.0μm;远红外:6.0-15μm;超远红外:15-1000μm A:可以(全天候)夜间作业:远红外:6.0-15μm B:可以区分许多地物(其中很多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容易区分) 微波电磁波:1mm-1m A:容易聚集成束,便于发射:雷达 B:近直线传播,不受电离层反射影响 C:能够区分在可见光、红外电磁波范围内不容易区分的许多地物 D:可以全天候成象 E:可以穿透一定地物:云层、冰层 电磁辐射源Radiation source 自然辐射源 太阳辐射:太阳常数I=1385±7W/m2,一年7%内变化 地球辐射:地物辐射,10μm 人工辐射原 微波: 激光: 第二节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地球大气: 大气成分: 大气结构: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τ=e-(α+γ).x 反射:30% 吸收:17% 散射:22% τ=31% 吸收作用 A:氧气O2:主要吸收波长小于0.2μm的太阳辐射 B:臭氧O3:主要吸收0.2-0.36μm C:水H2O: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物质,吸收所有波长的电磁波,特别是对红外电磁波;液态水吸收更强 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h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