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届浙江象山高考新坐标研究小组第三次联考(语文)
2014届浙江象山高考新坐标研究小组第三次联考
命题:象山中学 陆晶晶 象山三中 张嘉晏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 文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神拿(kn) 晕船(yn) 拮据(j) 一蹴而就(c)
B.棕榈(l) 彤云(tng) 症结(zhn) 繁文缛节(r)
C.召集(zho) 孱头(cn) 框架(kung) 数见不鲜(xin)
D.媒妁(zhu) 趿拉(t) 木讷(n) 抢呼欲绝(qi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近处万瓦鳞鳞,金壁上的一座雄关。
B.一阵清风吹进室内,给人带来幽思和暇想,将湿热暑气涤荡一净,使我像从火的炼狱中一下跳了出来。
C.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畴协调,通过不懈努力,全面改善居住条件。
D.余姚一干部视察台风重灾区时,让50多岁的村支书背着蹬水进灾民家,此事曝光后,他遭到了舆论的谴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气象专家表示,影响我市的冷空气势力较弱,再加上和凝结,进而形成雾。
B.让善良的人得到保护,邪恶的人得到惩罚,这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条路,就是建立法制社会。
C.光盘行动,是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倡议市民“光盘”离开,如此上行下效,逐步形成节俭的好风气。
D.古代大师们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既不可墨守成规,生搬硬套;也不可丢掉传统,师心自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表示,要积极扶持药藏医药。
B.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对欧洲实行大规模窃听,除反恐、外交、安全等考量外,经济因素也占有相当比重。C.虽然各地都在加大整治力度,但“黑车”还是屡禁不止,其原因主要是成本低,见效快,利润空间大造成的。D.如果个体活动对群体、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没有贡献,甚至起到反作用,那么,其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③④①⑤② B.①③②④⑤ C.③④①②⑤ D.①③④⑤②
6.根据下面的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草莓族”。(不超过50个字)(4分)
▲
7.右图是2014巴西世界杯会徽“激励”,请分析其中的设计原理。(5分)【注:会徽的主色由黄绿两色组成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探究。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那么,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怱若飘尘”;“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这些“古诗”中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