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A资料大全YWQ香港股市发展史林.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OWA资料大全YWQ香港股市发展史林

「 「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6、自由代表的是内心永久的孤独。 27、现实太假,还是自己太傻? 28、一切因为寂寞,才开始了暧昧。 29、生活的真正意义是:生下来,活下去。 30、年龄不是差距,身高不是距离。 31、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没有后退,没有返回! 32、虽然有时候我会心痛,但是我却拥有别人不曾拥有的幸福,所以我知足了! 33、在爱与被爱的选择里,我选择了被爱,错、又能如何? 34、在你的世界,没有我的存在,所以你感受不到我内心深处的苍桑! 香港股市发展史 林森池(香港)?? 初始阶段 香港的股票买卖,可以追溯至1860年,早期英国商人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其股票转让以私人交易形式,透过中间人撮合。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正式成立;1914年协会正名为香港交易所。早期的买卖,大部分是在雪厂街街边达成,经纪间互通消息,包括货源多寡、价格多少等,然后经纪会坐着人力车去找投资者(有钱佬)洽谈。当时的节奏很慢,成交不多,主要是英资公司如汇丰、置地、九仓、港灯、煤气、电车、太古船坞、黄埔船坞及均益仓等。   1949年中国解放后,上海交易所部分经纪转移到香港,带来了人才及资金。上市公司如会德丰亦迁移到香港上市,香港股票市场一度活跃起来。解放前怡和主要生意集中在长三角流域,解放后,投资在中国的贸易及纱厂生意血本无归;幸好,在香港仍有不少投资:如置地及九仓等。经过休养生息后,1961年怡和控股在香港上市,发行90万股,每股16元,当时超额认购56倍,开市价31.25元。1965年香港发生银行挤提风潮,怡和股价跌破上市价,只有12元。1967年,香港发生暴动,香港交易所曾停市两次,每次为期10天。根据已故老经纪莫应基所言,停市与否根本没有分别,因为只有卖出,没有买入,不能达成任何成交。但银行要求经纪在挂出卖盘时,要将卖出价尽量挂高些,银行藉着卖出价来估值,尽量减少“斩仓”的情况出现。六十年代香港上市股票只有数十只,经纪数目亦只有几十人,成交十分稀疏。 1969-1973年股市狂潮(第一次股市狂潮)   七十年代香港股票开始普及化,1969年12月远东交易所成立;金银交易所成立于1971年;九龙交易所于1972年。4所成立后增加了很多会员,亦增加普罗市民的参与。   1969年笔者开始参与投资股票,开始时抱着保值的心态。港币与英镑挂钩,而英镑正在不断贬值,香港开始出现高通胀。另外1967年,周恩来下令深圳驻军不得让文化大革命的群众涌入香港,这个讯息表示香港对中国有存在价值,国家重点保护它。在朋友介绍下,笔者开了户口,当时最低消费约为1万港元,买卖要向经纪的跑腿落单,这些跑腿用自己的资产担保其客户,然后才可透过经纪进行买卖。   经纪的佣金约为0.75%-1%,跑腿从中分佣。1969年12月远东交易所成立后,经纪数目大增,这些经纪积极得多,减低佣金,而且提供孖展(Margins)服务,可做九成按揭。1969年地产渐渐从1967年暴动中复苏过来。外来资金虎视眈眈,1969年终更有美国财团投得尖沙嘴喜来登酒店地皮,刺激地产市道,小股民亦恢复信心,股市被认为是容易套现的产品,暴动期间买卖楼宇很困难,为了保值,资金都涌入股市。   1969-1973年,香港的股市狂潮,使英国经纪行留意香港股市。1971年维高达及嘉惠父子率先到达香港,为外国基金买卖香港证券。整个七十年代,愈来愈多的英资经纪行来了香港,高峰时有十多家之众。但这个情况在八十年代中期起了很大变化,英国金融业在1986年经历了大改革,名为Big Bang,容许外国银行收购英国经纪行及金融机构。所以八十年代后期,这十多家在香港有分行的英资经纪行,亦陆续被英、欧、美资的银行或投资银行所吞并。经过一连串收购后,九十年代本地的证券市场,渐渐由欧美的大银行及投资银行所垄断,本地经纪数目由“四会”高峰时的近千名,逐步下降至现时少于400名,成交占有率亦由超过90%,下降至不足30%。 1973年香港股市泡沫(第一次股灾)   整个六十年代是香港工业起飞时期。由1962年至1973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GDP撇除通胀后,每年以9.4%复式增长。1962年的本地生产总值为86亿港元,上升至1973年的410亿港元(包括通胀在内)。六十年代,香港股市基本上与经济发展脱了节,工业成就举世知名,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制衣、钟表、玩具、假发、塑料花等的出口王国;旅游业亦享誉盛名,有“购物天堂”之称。就业情况良好,失业率几乎接近零。1964年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