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试卷上海冠龙高中级学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高二语文考试
上海冠龙高级中学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
高二语文考试 2006.1.9
阅 读(60分)
阅读下文回答1—4题:(共13分)
一个老人的问题
酒店快关门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迈进门来,酒保惊奇地望着这个陌生顾客。看上去他是饱经风霜的老人,满面皱纹,步履蹒跚,走起路来甚至跌跌撞撞,鼻架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右手拄着一根看上去已伴随他二十多年的拐棍。
老人一屁股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打了个手势,请酒保过来,声音颤抖地问:“有人问起过我吗?”
酒保闹懵了,忙说:“没有啊!”
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一下脸上的汗水①,伤感地说:“那么,请给我倒一杯酒来,先生!”
老人喝着酒,叹着气,两只眼睛忧愁地望着门口,慢慢饮完酒。随后,用拐棍支着地,哈着腰,低着头,好像寻找什么似地步出酒店。酒保目送着他,觉得他既可怜又古怪。
十多天过去了,顾客不断光临酒店,酒保几乎忘记了那可怜的老人。但一天夜里,当酒店最后一个顾客走出门时,老人的面孔又出现在门口。他一声不吭地挪进屋内,又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悲伤地问:“有人问起过我吗?”
酒保不安地答道:“没有!”
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揩脸上的汗水②,像受了伤似地喃喃地说:“那么,请给我倒两杯酒来,先生!”
老人一口一口地抿着酒,两只眼睛呆呆地凝视着门口。酒杯空了,老人用拐棍柱着地,慢慢站起身,缓缓地挪动着步子,磨蹭着出了酒店大门。
几个月过去了,老人一直未再“光临”酒店。一天夜里……
“有人问起过我吗?”
几年过去了,酒保的答复仍是那几个字:“没有!”
老人凄惨地说:“那么、请给我拿一瓶酒来,先生!”
酒保同情地问老人:“一瓶酒?”
老人点点头、抬眼看了看他、好像明白了他正在故意找话说。
酒拿来了,老人喝着,喝光了一瓶酒。酒保的眼睛始终注视他的脸。
老人用拐棍吃力地撑起身,向酒店大门方向挪动着步子,但一个趔趄,拐棍滑出手,他一下跌在地上。
他的两腿神经质地勾住一张桌子,颤颤巍巍地伸出右手,抓住桌子腿,挣扎着想站起来,但桌子倒了……
酒保赶忙奔过来,两眼涌着泪水,哭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这篇小说第(4)自然段与第(8)自然段中,分别有划线句①“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揩了一下脸上的汗水”,划线句②“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揩脸上的汗水”,试从两句语言的差别入手,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有时暗示着主题。小说标题“一个老人的问题”,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暗示的小说主题就是:(4分)
从老人的角度来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
情节是小说的生命。根据酒保对老人的态度变化,请你想像结尾处“酒保赶忙奔过来,两眼涌着泪水,哭着……”对老人说的话的内容。(包括标点20字以内)(3分)
□□□□□□□□□□□□□□□□□□□□
请评价这篇小说的情节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17分)
朱自清先生
冯 至
①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②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好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③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