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讲古代印度
第六讲 古代印度、埃及、巴比伦天文学成就
【内容提要】
古代印度、埃及、巴比伦与古代的中国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很早都创立了自己的天文历法,为古代世界天文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古印度的阿耶波多所著《阿耶波提亚》是一部重要的天文学著作。古埃及人很早就使用了太阳历,金字塔的建造也与天文相关。古巴比伦的苏美尔人使用太阴历指导农业生产。
一、古代印度的天文历法成就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天文学起源很早,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印度很早就创立了自己的阴阳历。例如在《梨俱吠陀》中就有十三月的记载。
印度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自有史以来可分为三个时期:在吠陀(Vedic)期前期,约从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使用历法的历日制度很不一致。有以12个恒星月为一年,一恒星月27日,一年324日;有以13个恒星月为一年,一年351日;有以12个朔望月为一年,6个大月,每月30日,6个小月,每月29日,一年共354日;有以360日为一年,称作一世间年,每年分作12个月,每月30日,称为世间月;有以“假设”太阳年为378日。过两个世间年之后接一个“假设”太阳年,实际上是一年为366日。这样的年可称之为太阳年。吠陀期后期,约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后二世纪。这时期内有耆那历。耆那历以5个太阳年为一个周期,称 1瑜伽,每个太阳年定为 366日,并认为1瑜伽中有62个朔望月,即1瑜伽=5太阳年=1830日=62个朔望月。于是不难推算出,1朔望月:29+16/31日。在1瑜伽中,有3个常规的太阴年,2个闰月的太阴年,这样的5个太阴年的总天数正巧与5个太阳年完全一致。这些数据和名称在唐代即已传入中国,当时编的《法苑珠林》卷七中已有著录。其中把太阳月译成日月,朔望月译成月月。书中还有推入日季日数和月季日数的方法。所谓日季是两个太阳月,即日;所谓月季是指一星宿月的六分之一。
印度历法中有三种上元:上元自天地开辟算起,上元自公元前3102年2月17日,星期五算起,这个历元称为卡利?尤几,以释迦纪年为上元,释迦元年为公元78年(3 月15日)。释迦元年离卡利?尤几年数为:3102+(78-1)=3179。《五》历从释迦427年制逻月白半一日起算,故Y =3179+427=3606。《甘》历从释迦587年制逻月白半一日起算,故Y =3179+587=3766。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岁时》条记录了当时印度历法。以时极短者叫刹那,120刹那为一刹那,60刹那为一腊缚(lava),30腊缚为一牟呼栗多,5牟呼栗多为一时,6时合成一日夜。月盈到满叫白分,月亏到晦叫黑分(又叫黑半,黑博叉)。黑前白后,合为一月,12个月为一岁。印度古代还有其他多种历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历法中还有望终月和朔终月的区别,望终月是从月圆到下一次月圆为一个月;朔终月以日月合朔到下一个合朔为一个月。两种历法并存,前者更为流行。印度月份的名称以月圆时所在的星宿来命名。对于年的长度则用观察恒星的偕日出来决定。《吠陀支节录·天文篇》已发明用谐调周期来调整年、月、日的关系。一个周期为五年,1830日,62个朔望月。一个周期内置两个闰月。一朔望月为29.516日,一年为366日。公元一世纪以前大约一直使用这种粗疏的历法。
为了研究太阳、月亮的运动,印度有二十七宿的划分方法。它是将黄道分成二十七等分,称为“纳沙特拉”,意为“月站”。二十七宿的全部名称最早出现在《鹧鸪氏梵书》。当时以昴宿为第一宿。在史诗《摩诃婆罗多》里则以牛郎星为第一宿。后来又改以白羊座β星为第一宿。这个体系一直沿用到晚近。《鹧鸪氏梵书》将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还有一种分法是将一年分为冬、夏、雨三季。《爱达罗氏梵书》记载,一年为360日,十二个月,一个月为30日。但实际上,月亮运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实际不足30日,印度人称为消失一个日期。大约一年要消失五个日期,但习惯上仍称一年360日。《鹧鸪氏梵书》将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还有一种分法是将一年分为冬、夏、雨三季。《爱达罗氏梵书》记载,一年为360日,十二个月,一个月为30日。但实际上,月亮运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实际不足30日,印度人称为消失一个日期。大约一年要消失五个日期,但习惯上仍称一年360日。
印度二十七宿的划分方法是等分的,但各宿的起点并不正好有较亮的星,于是他们就选择该宿范围内最高的一颗星作为联络星,每个宿都以联络星星名命名。印度也有二十八宿的划分方法,增加的一宿位于人马座α和天鹰座α间,名为“阿皮季德”梵文意为“麦粒”宿。
印度上古文献全无年代的记载,要确切地断代是困难的。因此人们往往借助于天象资料研究历史年代。有人将吠陀定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将梵书定在公元前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