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评议.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评议.doc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评议   摘 要:对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的体例,历代学者都有过研究和论述。有学者将其体例具体分为补阙、纠缪、备异、论辩、存疑、释典、梳理、别见八端,其中尤以补缺、纠缪两者最为重要。本文旨在结合上述八端,对《德行》第四则、第三十则,《政事》第十六则,《文学》第一则、第九十七则,《赏誉》第九十五则,《品藻》第五十一则,《纰漏》第三则进行评议。   关键词: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释   中图分类号:G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89-02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以下简称刘注)与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及李善《〈文选〉注》并称“四大古注”,声誉颇隆,是注家的楷模。刘注为世人所重,原因有二:一为引文丰富,内容浩博;二为体例严谨。前者早有学者论及,并且成果颇丰。本文着重探讨后者。汪耀楠先生在他的《注释学纲要》中将刘注的体例分为补阙、纠缪、备异、论辩、存疑、释典、梳理、别见八端,现就此八种体例对《德行》第四则、第三十则,《政事》第十六则,《文学》第一则、第九十七则,《赏誉》第九十五则,《品藻》第五十一则,《纰漏》第三则进行分析。   一、补阙   即凡《世说新语》所不载的或语焉不详的事与人等,刘注都援引他书予以补充,以增见闻。如《德行》第三十则:“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刘注介绍竺道潜其人曰:“僧法深,不知其俗姓,盖衣冠之胤也。道徽高扇,誉播山东。为中州刘公弟子。值永嘉乱,投迹扬土,居止京邑。内持法纲,外允具瞻,弘道之法师也。以业慈清净,而不耐风尘,考室剡县东二百里峁山中,同游十余人,高栖浩然。支道林宗其风范,与高丽道人书,称其德行。年七十有九,终于山中也。”叙其生平甚详,所谓“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者也。又如《政事》第十六则首句:“陶公性检厉,勤于事。”刘注于其下引《晋阳秋》所记一事注曰:“侃练核庶事,勤务稼穑,虽戎陈武士,皆劝厉之。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欢喜慰赐;若他所得,则呵辱还之。是以军民勤于农嫁,家给人足。性纤密好问,颇类赵广汉。尝课营种柳,都尉夏施盗拔武昌郡西门所种。侃后自出,驻车施门,问:“此是武昌西门柳,何以盗之?”施惶怖首状,三军称其明察。又援引《中兴书》上所载一事注云:“侃尝检校佐吏,若得樗蒲博弈之具,投之曰:‘樗蒲,老子入胡所作,外国戏耳。围棋,尧、舜以教愚子。博弈,纣所造。诸君国器,何以为此?若王事之暇,患邑邑者,文士何不读书?武士何不射弓?’谈者无以易也。”此二事注陶侃“性检厉,勤于事”的特征,生动具体。此所谓“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者也。   二、纠谬   凡《世说新语》所载,刘注认为明显有悖于事理,有乖于事实者,皆予以指出、纠正,这是最能体现刘孝标的学学识和治学态度之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于史法绳甚严,对《世说新语》也颇有微词,但对刘注的纠谬却给予肯定,誉之为“正说”。《四库全书总目》亦称刘注“其纠正义庆之纰缪,尤为精核”。刘注纠谬之处,俯拾即是。如《文学》第一则“郑玄在马融门下”条载马融因嫉妒郑玄而欲害之得事情。刘注驳之曰:“马融,海内大儒,被服仁义;郑玄,名列门人,亲传其业,何猜忌而行鸩毒乎?委巷之言,贼夫人之子。”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3年不得见老师,马融只让高足弟子教他,郑玄学成归家时,马融慨叹礼乐东去,此《后汉书》本传亦载:“然马融怕郑玄盛名超过自己,心生妒忌,进而加以追杀之事。”《后汉书》未见记载。刘注谓马融身为大儒,服膺仁义,不可能因猜忌而下毒手,并指出这仅是里巷之传言而已,此说极为合理。从郑玄辞别归家,马融慨叹“礼乐皆东”之语,可知马融对郑玄,只有赞许之意,而无猜忌之心。这就是刘注以情理揆之,驳有悖于事理人情者。   三、备异   凡其他材料有与《世说新语》所载不合者,刘注即将其附于文下,以广异闻,供后人判断取舍。如《文学》第九十七则“袁宏始作《东征赋》”条下,刘注云:《续晋阳秋》曰:“宏为大司马记室参军。后为《东征赋》,悉称过江诸名望。时桓温在南州,宏语众云:‘我决不及桓宣城。’时伏滔在温府,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滔密以启温,温甚忿。以宏一时文宗,又闻此赋有声,不欲令人显问之。后游青山,饮酌既归,公命宏同载,众为危惧。行数里,问宏曰:‘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尊公称谓,自非下官所敢专,故未呈启,不敢显之耳。’温乃云:‘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则宣城之节,信为允也。’温泫然而止。”二说不同,故详载焉。此文写陶范责问袁宏为何在《东征赋》中没有提及自己的父亲。刘注引《续晋阳秋》则谓桓温责问袁宏为何不提其父桓彝之功,并谓“二说不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