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疗废弃物问题.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医疗废弃物问题

傳染性疾病隔離措施及護理 (含醫療廢棄物) 蘇麗櫻 感控護理師 98年11月18日 討論 對大同院區之隔離措施有疑惑請提出討論 傳染鏈 前言 為了避免病患、醫病之間的交互感染,必須採取必要的隔離措施以達到隔離這些具傳染性的感染症患者或帶菌者,期能減少傳染給其他病患或醫護人員之機會的目的。 隔離措施的演變--1 1818 Blackadder發現減少與感染病患不必要的接觸,及病床間的距離保持在至少60 公分以上,而且對於使用前後的敷料、器械給予適當的處置,可減少壞疽的流行。 1877 年,基於「罹患具傳染性疾病的病患,應安置於不同的機構中」的觀念,美國的醫院公佈隔離的措施指引,並有傳染病醫院(infectiousdiseases hospitals)的成立。 隔離措施的演變--3 1910 年開始,美國的醫院單獨房間系統及防護裝置系統開始被使用;醫護人員進出該病房時必需用殺菌液洗手,並將受到病患污染的物品妥善消毒。1970 年,美國疾病管制局(CDC)首次制定了「醫院中所使用的隔離技術」(isolation techniques for use in hospitals)手冊,並於1975 年將其部份內容改版更。 隔離措施的演變--4 1985 年由於美國本土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感染個案急速增加,所以強調將病患的血液及體液均視為具有傳染性,故全面性防護措施(universalprecaution ;UP)的觀念。 1993 年,因全面性防護措施的觀念,造成醫護人員的過度防護,以致工作人員全面使用手套,反而形成一感染源,進而加以修訂,並將其精神加以擴充,針對隔離方法的專有名詞加以界定,如標準防護措施(standard isolation)、空氣傳播隔離(airborne isolation)、接觸隔離(contact isolation)、飛沬隔離(dropletisolation)並納入再復發和新興等傳染性疾病加以分類。 標準防護措施 (Standard Precaution) 目的:減少已確定或懷疑之感染源在醫院內傳播微生物的危險。 內容: 體內物質隔離措施(分泌物、排泄物) 全面性(血液及體液)防護措施 空氣傳染隔離、飛沫傳染隔離 、接觸隔離 預期或接觸到 血液 所有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無論是否可見之血液 破損皮膚、黏膜 隔離定義 避免致病原由感染的病患或帶有致病原的人、環境及器械等傳播給他人所採取的措施。 目的 將具有傳染性疾患的病人、工作人員與訪客間的傳播可能路徑予以阻斷。 隔離時期 出現疑似傳染性個案即可開始採取初步的隔離措施,以保護其他病患及工作人員。至於何時可取消隔離措施,則依各種傳染性疾病之傳染期而定。 造冊時間:前後2倍潛伏期。 傳染途徑--1 1. 接觸傳播(contact transmission):是導致院內感染蔓延的最重要、最常見傳播途徑,又可分為以下二種: (1). 直接接觸傳播(direct contact):是指病原直接傳染給易感染宿主,經由直接的體表與體表接觸。如:結膜炎、疥瘡、MRSA等。又如藉由性行為傳染(sexaual transmission),性病之梅毒、淋病及人類免疫缺乏症候群等。 (2). 間接接觸傳播(indirect contact):是指具感受性的宿主因接觸被污染的環境、敷料或器械等將病原間接傳染給易感染宿主而被傳染。 2. 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經由飛揚的距離未超過3 呎,含有病原的飛沬經由病患咳嗽、打噴嚏、或講話中所產生帶有致病菌的飛沫(直徑大於5 μm),傳染給易感染宿主,沈積在具敏感性宿主的結膜、鼻腔或口腔黏膜。 傳染途徑--2 3. 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是經由直徑小於5 μm 的水滴核(droplet nucleus)或塵埃粒子,帶有致病菌的微小粒子傳播。飛揚或漂浮的距離超過3 呎,才被具感受性的宿主所吸入而發生感染,感染疾病有:白喉、流行性腦脊膜炎、痳疹、猩紅熱、水痘、退伍軍人症、德國痳疹、開放性肺結核、肺炎、腮腺炎、百日咳及流行性感冒等。 傳染途徑 4. 共通媒介物傳播(common vehicle transmission):經由攝入遭受污染的物品而被傳染,如水、食物、藥物、體液、血液等。感染疾病如:霍亂、阿米巴痢疾、腸病毒群、腸道出血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感染、桿菌性痢疾、肝炎、傷寒、小兒痳痺等。 5 病媒傳播(vector-borne transmission):是指經由病媒生物攜帶病原菌而傳播,如蚊子傳播瘧疾、登革熱、日本腦炎,又如鼠疫、黃熱病、斑疹傷寒、恙蟲病等。 防護措施 接觸傳播隔離(contact precautions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