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的研究

2014-12-23 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的研究 作者:薛丰丰 来源:建筑学报 时间:2004 参考文献:[1] 宣兆凯.新编社会学概论.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2] 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62,148 2014-12-23 目录及结构分析无 本文的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1—2章)————分析问题(3章)————解决问题(4—5章) 1、提出问题:在城市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中国社会转型进程加快,城市家庭的人口规模变小,社会分层细化,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住区管理结构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变,传统的邻里关系不再适用于现今的城市社区的背景下,去分析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作者提出从(1)社会结构体制的改变(2)城市化(3)通信、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4)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四个方面去分析邻里关系存在的问题。 2、分析问题: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收入的居民)、统计分析、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总结出: (1)不同的居民构成对邻里交往的需求状况 1)交往主体为中老年人 2)大部分居民对邻里交往有强烈需求 (2)邻里交往行为 1)邻里交往由生活功能型向娱乐休闲型转变 2)促成交往的媒介多样化,对各项设施的依赖性 (3)交往行为的空间分布 1)1)交往主要聚集在人群流线的转接口处和较为开敞的公共空间 2)空间缺乏层次性,特别是对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的组织 3)住区中的不定空间缺乏如何使用或归谁使用的空间暗示,造成交往死角,容引发犯罪 (4)住区安全性能对邻里交往的影响 1)住区安全性能是进行邻里交往的前提 2)交通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小区邻里交往的重要因素 3)住区的封闭程度对邻里交往影响不大 (5)住宅形态对邻里交往的影响 1)居民大多在住所周围交往,距离远近有效影响居民交往程度 2)低密度居住形式较高密度居住形式更能形成良好的邻里交往关系 3)住宅内部空间紧张、局促,缺乏可供交往的公共活动空间。 3、解决问题 (1)居民构成: 1)按照人群的不同进行相应的交往空间设计 2)建立不同的住区环境特色和居住文化来吸引住户,能体现独特的地域性特色,促进居民间的邻里交往,使居民对社区将会有更强的社区归属感 3)“邻里同质、社区混合”的社区组织方式可以实现适当人口规模的良性交往关系的建立,多样化的住宅及相应的多样化的消费、休闲及服务场所,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条件,丰富了邻里交往内容。 (2)交往空间 1、住宅形态 1)高层低密住宅取代低层高密度住宅对居民交往的影响 2)人群高度聚集,交往规模扩大 3)交往的空间尺度变大,缺乏领域感、社区归属感。 4)对走廊进行少许扩宽,并配以绿化、座椅,每隔几层(一般2~4 层)设置一个公共交往空间或空中回廊,使楼梯和走廊构成富有变化的生活、交往空间。 2、交往活动 1)大部分小区建设不完善,居民活动以健身、打牌、聊天等。 2)大多数居民还是希望引进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低消费或无消费的项目。 3)结合庭院廊道空间、底层架空空间等,合理安排功能 (3)住区安全性 1、住区封闭程度 1)调查显示,封闭住区并不能明显改善社区邻里交往,反而割断了城市与社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有机联系 2)实行半开放半封闭的社区结构模式 2、住区交通状况 1)私车拥有量在大幅提升,人们习惯将汽车出现后城市居住社区内的交通组织形式分为“人车分流”和“人车共存”。但是,完全的人车分流后,使道路功能单一化,街道的文化生活不复存在,并不同程度的使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被迫改变。 2)实行“人车共存”的交通组织方式。如:控制居住区内的汽车交通,实行人车共 存,但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方针;恢复街道空间的生活机能,使之更富有活力和人情味,为居民的休憩、日常交往、儿童活动等提供良好环境;美化街景等。 感想:社区的邻里关系城市社区邻里交往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环境空间的规划和住宅单体本身的设计,更需要从社会政策层面加以引导和规划。居住社区形态空间环境建造的完成和居民入住并不意味着社区的形成,恰恰相反,它仅仅是真正意义的社区营造的开始—社区生活的形成有赖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生活活动,因此积极倡导居民参与设计规划,将更有助于建筑师有效合理地开展工作,能够更大程度地加强社区归属感、领域感与亲和感,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 2014-1-3 参考论文:对居住区交往空间的一些思考 作者:聂晓晴 来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时间:1998 参考文献: 1朱建达编.当代国内外住宅区规划实例选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胡仁禄,马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建设部全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办公室技术组汇编程述成主

文档评论(0)

juhui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